原作者:徐咫云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晚明文坛风气鼎盛但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女性文学恰似在夹缝中艰难绽放之花。在彼时众多闺阁才女中,苏州士人徐媛凭借独特文学风格崭露头角,既是文坛熠熠生辉的新星,亦深陷争议漩涡,其著作《络纬吟》涵盖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体裁,楚辞汉赋之气象与唐诗宋词之神韵贯穿其间,尽显非凡才情。这种独特创作风格引发士大夫群体两极评价,赞誉之声与批评之辞纷至沓来,而此般看似矛盾现象的背后,暗藏着伴随徐媛一生、并塑造其“敢作快写”文学特质的童年心理创伤。
一、此心独向李长吉:徐媛的终身危机感与文学选择
徐媛,字小淑,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下塘徐氏。父亲徐泰时曾任职太仆寺少卿,系榆绣园首任主人,此等家世背景,为徐媛接触文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铺平道路。
![]()
《词苑丛谈》卷五 [清] 徐釚 撰 四库全书本
身为较罕见的女性作家,徐媛创作的核心特质,体现在对唐代诗人李贺诗风的借鉴上。这一诗风取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于女性群体还是男性群体中,均属罕见。究其成因,一方面与徐媛自身的才学素养、个性特质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亦与其童年时期长期面临的早夭风险存在密切联系。
天资聪颖的徐小淑,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对于复杂的女红技艺,仅需观摩数次便能自行掌握。其记忆力亦佳,面对繁琐的《礼记・内则篇》,可在短时间内洞悉其要旨。然“过慧易折”,她虽兼具出众天赋与优渥家庭条件,却自幼身体孱弱至极,随时面临早夭之虞。
徐家在当地富甲一方,父母对徐媛甚为宠爱,担忧其过度操劳有损康健,故希望她多作休养,勿将心神耗于读书习字之事,并劝勉道,其日后终将嫁作人妇,无需如男子般奔波操劳,不必在文字研习上耗费功夫。
有关徐媛的记载较为稀缺,暂无法明确其面临早夭风险的具体原因。徐媛无需如男子般参与科举,读书本为消遣之举,即便如此,父母仍担忧读书会加重其病情,足见其身体状况之危急。
![]()
贾雨村在林家教黛玉读书《红楼梦图册》(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
苏州地区大户人家的女子,素有自幼读书之传统,将自家千金培育为闺阁淑女,乃此类家庭父母之共同心愿。从本心论,徐媛父母应该鼓励女儿读书识字,然现实却与此相悖,由此可见其身体之羸弱。
此种独特的人生阅历,使徐媛在文学创作中明显倾向于李贺的诗文风格,具体体现于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
客观而言,李贺诗风偏好自铸新词,风格奇谲独特,其创作更依赖对客观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精妙联想。徐媛幼时虽喜爱文学,但因父母阻拦及身体孱弱,读书积累有限,故未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创作路径。为在文学领域形成优势,她需充分发挥多愁善感、敏锐善感的个性特质,以弥补诗书基本功的不足。
主观层面,李贺虽英年早逝,却在短暂生命中绽放出璀璨的文学光彩。徐媛偏爱李贺诗风,不仅效仿其凄恻冷寂的诗文意境,更善化用李贺词句,例如将“一双瞳人剪秋水”化用为“一双碧黛剪春山”。
![]()
《李长吉歌诗》卷之一 [明] 李贺 撰 刻本
李贺,字长吉,被誉为“诗鬼”,其诗以空灵奇诡见长,风格鲜明,堪称大家。然明清时期文人学诗,多以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大家为典范,学李贺者极少,女性创作者中更是罕见。徐媛却曾旗帜鲜明地对夫君言明:“长吉虽鬼才,然怪怪奇奇,语多自创,深求之,上不失汉魏六朝。”她认为李贺诗风境界颇高,且多自铸新词。
徐媛的童年经历使其对李贺心生偏爱,她虽天资聪慧,却常因身体孱弱而对未来心存忧虑,始终有朝不保夕之感,这让她对短寿多才的李贺产生强烈共情,进而爱屋及乌,偏好效仿长吉文风。
有研究表明,经历心灵创伤的青少年,其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远高于未遭受创伤的儿童。幸福的家庭生活与孱弱的身体状况,为徐媛带来极具冲击力的个人体验,使其常生“人生如梦幻泡影”之慨,担忧周遭美好事物会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转瞬即逝。
![]()
![]()
《络纬吟》卷首 [明] 徐媛 撰
早年的挫折使徐媛性格敏感多情,具备了诗人般的敏锐感知力,体弱多病的过往如影随形,使其终身萦绕危机感,这也促使她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得异常活跃。
二、婚姻的治愈:徐媛与范允临的天作之合
万历二年,徐媛嫁给了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字长白),两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正如秦观笔下“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他们的相遇如同星辰交汇,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婚后,夫妻二人爱好诗文,隐居期间吟诗作对,婚姻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够显著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助于提升情绪减轻压力。和谐美满的婚姻治愈了徐媛的危机感,让她变得开朗乐观。
两人的幸福生活却招致他人的误解。明代学者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误把徐媛当成妒妇:
妻徐氏,能诗而妒,范遂无子,情甚笃,苏州人为之语曰:“范长白夫妻上天平乏子。”闻者大笑。长白名允临,能文章,精书法,名与董思白相亚。年尚壮,闻已得子,可塞苏州人之口。
此篇有关范徐夫妇的文章,语言诙谐幽默,近似朋友间的调侃,文末用范允临“年尚壮,已得子”,表明徐氏并非妒妇。
![]()
![]()
《涌幢小品》卷之二十六“妒妇” [明] 朱国桢 撰 天启二年刻本
空穴来风必有因,旁人对徐氏的误会源自范允临。范允临容貌较为粗陋,晚明名士张岱在《范长白》一文中提到:
(范允临)状貌果奇,似羊肚石雕一小猱,其鼻垩,颧颐犹残缺失次也。冠履精洁,若谐谑谈笑面目中不应有此。
长白相貌殊异,状若羊肚石雕琢而成的小猕猴,其鼻子、颧骨及脸颊亦略显残缺,比例失谐。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他的衣着极为精美洁净,言辞诙谐风趣,日常谈笑风生。他或因自身外貌特点,在夫妻相处中对妻子加倍体贴呵护,此举在外人眼中被视作“惧内”,令徐媛无端背负“妒妇”之名。
才华卓绝且性情风趣的范允临,悉心经营家庭,与妻子维系着深厚的伉俪情谊。他曾言,二人新婚之初即志趣相合:
笈而从余,余时为诸生,虽屈首公车,然闲以吟咏自喜。细君从旁观焉,心窃好之,弗能也。迨余举贤书、偕计吏、上春官,而细君闲居寥寂,无所事事,滂取唐人韵语读之,时一仿效咿唔短章,遂能成咏。
![]()
《燕寝怡情图册》 佚名 清 波士顿美术馆藏
长白雅好诗书,小淑亦心向往之,颇具夫唱妇随之意。惟徐媛早年诗文修养尚浅,仅能谨立一旁观摩,未能参与诗歌唱和。他见状鼓励其研读诗书,助重拾创作之途。及丈夫高中进士、外放任职后,徐媛居家闲暇,遂系统研习古典文集,其研习范围上溯《诗经》《楚辞》,下迄中晚唐诗作,且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诗歌取法路径:
于书不能记忆,亦不求甚解,而多所悟入,如禅宗之不以渐以顿也。
徐媛不尚皓首穷经,不愿将精力耗于儒家典籍的注释与解读,她向往禅宗的顿悟,追求刹那间的灵光乍现。范允临与徐媛的情感关系,被历史学教授高彦颐界定为“伙伴式婚姻”,二人在人生旅途中相互陪伴、携手成长。范徐夫妇在诗文作品中常有应和之作,比如范允临曾写有《同苍麓莲云诸寅丈重游梅花坞》:
追欢觅故友,隔岁感离思。
旧树垂新绿,新梅揽旧枝。
金镳公子骑,清梦美人期。
日暮徵歌罢,花筹促金卮。
徐媛则应和着作《游梅花坞步长倩韵》:
曙色晓重闽,春山望里新。
素林飞玉乱,娇鸟弄歌频。
骑压平阳坞,花同庾领春。
莫教吹落尽,留待咏花人。
![]()
《红叶题诗仕女图》唐寅(传) 明 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藏
范允临与徐媛二人诗文中的意象及景色,多呈和煦温暖之态,毫无阴霾昏暗之感,难觅不幸童年对其人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二人彼此砥砺,皆以配偶之成就为喜,使婚姻愈发和谐美满,进而使徐媛摆脱童年阴影,以积极心态与良好情志应对生活挑战,经营出一段令当时及后世皆称羡的感情。
因童年体弱多病,徐媛对未来常怀危机感,而范允临则如一缕阳光,驱散其心灵中的阴暗负面之处。学术界对徐媛生卒年观点不一:一说其生于1560年、卒于1620年,享年61岁;一说生于1567年、卒于1620年,享年54岁;另有一说生于1560年、卒于1619年,享年60岁。徐媛寿命最低亦过54岁,在明代绝不能算作早夭,此中范允临的相知相守当居首功。
三、文学两极评说:徐媛“敢去快写”背后的赞誉与争议
在美满婚姻的滋养下,徐媛的心境和创作都发生了变化,前能仿照先秦的《诗经》创作诗文,中间能学汉魏六朝文章,下可模仿唐诗宋词元曲。其作品风格独特,世人对其评价呈现两极分化。其背后是徐媛“敢去”“快写”两大创作技巧带来的结果。
钱谦益在品评各个朝代诗人的专著《列朝诗集小传》中赞誉道:“(徐媛)与寒山陆卿子唱和,吴中士大夫望风附影,交口而誉之。流传海内,称吴门二大家。”徐媛与陆卿子都是晚明才女,两人一在天平山,一在寒山,相互唱和,受到吴中文人的追捧。
![]()
《徐、陆二才媛唱和寒山》民国石印本
明末清初的安徽才女方维仪对徐媛的评价较低:“(徐媛)偶尔识字,堆积龌龊,信手成篇,天下原无才人,遂从而称之。始知吴人好名而无学,不独男子然也。”方维仪用“偶尔识字”“好名无学”否定了徐媛的文学成就。
徐媛陪伴丈夫范允临去过许多苏州以外的地方,她的表弟董斯张在《徐姊范夫人诗序》中道:
吾姊范夫人,随其夫子宦游四垂,而石城,而芜阴,吊古中宵、酸风射眸、触境成咏,郁为名作。其后万里入滇,溯大江而道黔巫。
古代官员赴外地任职时,其夫人多留居原籍,打理家族宅邸;若需随夫赴任,亦多选择人烟稠密、经济繁盛之所。据范允临仕途履历考证,“石城”当指江西省石城县,“芜阴”则为安徽省芜湖市。此两地气候适宜、经济条件优良,徐媛随夫在此处宦游,实为适宜之举。
![]()
《万里寻亲图》(局部)黄向坚 明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除共赴顺遂之地外,徐媛亦能与丈夫同担艰辛。万历三十一年,范允临升任云南按察使司提学佥事(主掌云南省文化教育事务),徐媛作为家眷随同前往。其行程自江南溯江而上,经贵州抵达云南。途中,徐媛不仅需克服沿途艰难险阻,亦需适应当地饮食水土。
当时云南局势复杂,范允临曾率当地民众抵御“凤阿克”叛乱,徐媛亦亲身经历战事,并作《闻边城兵静喜赋》,其诗云:“兵戈消尽减征车,不用长城建虎牙。”徐媛的胆识使其得以领略远超同时代闺中女性的见闻,即便在男性诗人中,能与之匹敌的经历亦属少见,故其作品广受文人士大夫赞誉。
徐媛所著《络纬吟》一书,涵盖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堪称敢写的典范。人之精力有限,徐媛于诸文体皆有涉猎,其背后蕴含求新求快的文学主张,此点在范允临《络纬吟小引》中亦有提及:
(徐媛)吾宁伐山而斧缺,毋牙慧而餖飣。故其为诗多师心独造,无所沿袭。即一字经人口吻,辄弃去弗用。
![]()
《络纬吟》小引 [明] 徐媛 撰 万历四十一年刻本
徐媛对快的追求似乎达到一种身体超过思维的地步,让她能迅速抓住脑海中浮现的灵感,立马落于纸面之上。这种快也让她的文学创作欠缺火候,未经过千锤百炼的打磨,故而被人说成“信手成篇”。
万历三十六年,范允临罢官回乡,夫妻俩偕隐苏州天平山庄。晚明文学家张岱对天平山庄大加赞赏:
范长白园在天平山下,万石都焉。龙性难驯,石皆笏起,旁为范文正墓。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绘楼、幔阁、秘室、曲房,故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隐居期间,徐媛与闺中密友陆卿子相互唱和。徐媛写有《游徐氏山庄》:
秋空望望海云连,落日村墟见塔悬。
千叠芙蓉侵碧汉,一湾水月印心禅。
秋风半老梧桐色,香雾平分橘柚烟。
啼鸟夕阳行客倦,不妨下塌卧林泉。
诗中景色恬淡温馨,展现作者的悠闲惬意,透露出一种豁达畅快的心境。
陆卿子回以《别范夫人》:
相逢只恐话暌离,相对还疑是别时。
肠断落花飞欲尽,春风吹作隔季期。
诗中充满着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而又具有感染力。
![]()
《天平山图卷》(局部)沈周 明 上海博物馆藏
徐媛思想开明进步,还曾与歌姬舞女交游,写下《赠沈姬琼树》《赠歌妓安卿》等诗歌。
徐媛所具备的“敢于突破、迅疾创作”文学特质,源于早年对死亡的恐惧。她对未来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与不确定性认知,故而能远赴西南边陲地区,积极尝试各类文学体裁,且迅速将创作灵感转化为文字成果,也正因如此,外界对其评价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结 语
徐媛的一生,是一部与命运顽强抗争、与自我深度和解的人生历程。童年身处阴霾之时,她于文学世界觅得精神曙光;美满婚姻之中,她汲取奋进之力以笃行不怠;面对两极分化的外部评价,她始终坚守本心、不失自我。其人生故事不仅是个人层面的传奇篇章,更是晚明时期女性群体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参考文献:
1.【明】徐媛:《络纬吟》,明万历四十一年范允临刻本。
2.【明】范允临:《输寥馆集》,清顺治范氏家刻乾隆十九年递修本。
3.【明】张岱著,徐建雄译注:《陶庵梦忆》,三秦出版社,2022年版。
4.【明】朱国祯:《湧幢小品》,明天启二年刻本。
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道光刻同治八年补修本。
6.【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清】袁栋:《书隐丛说》,清乾隆锄经楼刻本。
8.周云汇:《徐媛诗歌研究》,复旦大学2010届硕士论文。
9.林宁:《徐媛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2届硕士论文。
10.费逸:《范允临书法研究》,江苏大学2023届硕士论文。
11.王莉芳,赵义山:《晚明女曲家徐媛初论》,《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2.郁婷婷:《董斯张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6届硕士论文。
13.王新,田书博:《“童年阴影”诗学的跨媒介生成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第1期。
14.《童年阴影的持久性》,《生物进化》,2015年第2期。
15.常娟:《明清之际的才女群及其家族化》,西南大学2012届硕士论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