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一财经连发四篇重磅文章,把小米汽车架在火上烤。
标题一个比一个扎心:《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车》《198天了,车门还是打不开》……这哪是写新闻,简直是给车企上了一堂“安全教育公开课”。
要说这事儿也挺魔幻。以前咱们看车企出事,媒体大多轻拿轻放,顶多说句“建议加强品控”。
可这次,第一财经直接掀桌子:你宣传“速度是信仰”?好啊,那请问安全是啥?是赠品吗?
事情的导火索,是10月13日成都那场惨烈的SU7燃爆事故。车撞了、起火了、人没了,更让人揪心的是,车门打不开。
![]()
这可不是电影桥段,是活生生的现实。而就在半年前,安徽铜陵也发生过类似事故。两起悲剧,三条人命,像两记耳光,扇醒了所有人。
可问题是,小米之前是怎么宣传的?
雷总金句频出:“速度是信仰”“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才是第一位”。
轮毂设计看了5000款,吐了三回,听着挺敬业,但有没有人问一句:碰撞测试做了几轮?逃生机制练了几遍?
![]()
现在年轻人买车,图的是性价比,图的是科技感,图的是“人生第一台车”的仪式感。
小米精准拿捏了这个心理,打出“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这张牌,打得漂亮。可现在,网友反手就问:这是第一台,还是最后一台?
这话听着扎心,但不得不听。汽车不是手机,摔了能换,死机可以重启。车一旦出事,那可是拿命在试错。你拿用户当“首批体验官”,可人家要的是交通工具,不是“测试原型机”。
![]()
更讽刺的是,小米SU7用的是半隐藏式电动门把手。宣传语是“开门更优雅”,可火灾时电池一断电,电动系统失效,门把手变“铁疙瘩”,想拉拉不开,想砸没工具。
相比之下,不少传统车型保留了机械解锁结构,关键时刻能救命。这不是技术难题,是设计优先级的问题:你是优先考虑“仪式感”,还是“求生欲”?
第一财经这次敢说,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久违的声音——监督。
媒体不该是企业的“应援团”,也不是流量的“搬运工”。它的角色,是站在公众这边,替普通人问出那句:“你们有没有把我们的命当回事?”
![]()
当然,有人会说:别黑小米,新势力造车不容易。屁话,这年头那个企业容易啊,想赚消费者的钱,不应该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吗?
因此不容易,不能成为忽视安全的借口,否则你就是一家不合格的企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你敢造,我就敢买,但前提是我得能活着下车。
小米最近也表态了,说“安全是一切”。这话现在听,像极了考试前才翻开课本的学生。早干啥去了?非得等出事了、官媒点名了、股价跌了,才想起来补课?
![]()
说到底,造车不是拼PPT,也不是比谁的发布会更燃。它是系统工程,是责任担当,是把“敬畏生命”刻进每一个螺丝里。别再把营销当信仰,安全,才是唯一的信仰。
最后送小米一句:你可以继续喊“为发烧而生”,但请记住别让用户为你的“发烧”而冤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