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0月15日,距离中方对稀土管制加码仅过去6天,特朗普就坐不住了,着急找“帮手”对华施压。
以美国牵头的G7盟友集体表态施压,世贸组织相关机构也发布初步裁定介入争议,一场围绕战略资源的全球博弈正悄然升级。
那么,这项措施到底打击了美方哪处“痛点”?又为什么会让整个西方阵营感到如此紧张呢?在这里面究竟暗含了什么深层逻辑?
![]()
“打蛇打七寸”
从政策本质来看,此次中方加码管制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现实必要性。根据商务部公告,管制范围涵盖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磁材制造等核心技术及生产线服务,所有出口需经严格许可审批。
这并非突发之举,而是2024年10月1日《稀土管理条例》施行后的配套举措,通过法治化手段强化战略资源保护与全产业链监管。
![]()
中方明确强调,措施旨在防止稀土流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不当用途,且事前已向美、欧、日等方通报,完全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可就在中方依法推进管制的同时,美国迅速集结盟友形成施压阵营。
![]()
10月15日,G7财长会议明确表示将考虑联合措施应对中方管制,美国财长贝森特更是公开宣称要联合欧洲、澳大利亚、印度等“民主国家”作出集体回应,妄称中国“无法管理全球供应链”。
德国、加拿大、英国等盟友纷纷跟进表态,用“保护供应链安全”和警示 “避免反噬作用”为由,形成了明显的抱团施压态势。
这架势虽大,却在无意间暴露了西方对中国稀土产业链的深度依赖。
如果对它们“无用”,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同样,如果“太有用”,那就是打到了“七寸”上。
![]()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七成,精炼加工环节更是形成垄断优势,美国虽扩大开采却仍受制于冶炼技术瓶颈,也就是说,加强对稀土管制,受影响最深的就是美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世贸组织已实质性介入这场博弈,其相关机构发布初步裁定,认为中方稀土管制措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要求中方“调整相关政策”。
![]()
要知道美国自2022年起多次出台半导体出口管制,滥用“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实施域外管辖,胁迫盟友围堵中国,却从未被世贸组织如此迅速地作出负面裁定。
可这次,他不仅态度明确,就连“回击”也相当迅速,这不是“站队”是什么?
但他们忘了一件事情,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不是用上了“政治手段”,而是源于市场竞争和技术积累的成果。
![]()
对于关税战,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为什么稀土管制能让西方如此“害怕”?这场博弈的背后,是稀土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战略价值凸显,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产业爆发,稀土永磁材料需求持续飙升。
稀土精矿价格自2024年四季度走出低谷后,已实现连续五个季度上涨,2025年第四季度交易价格较上季度环比大涨37.13%,创下2023年二季度以来最大单季涨幅。
![]()
半导体行业人士的担忧颇具代表性:即便直接进口量有限,管制仍会冲击半导体设备制造和存储芯片供应链,可能导致交货延迟甚至停产风险。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正是稀土战略价值的直接体现。
![]()
面对复杂的国际反应,中方始终保持理性开放态度。一方面持续强化国内治理,通过总量调控指标减速、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等手段规范行业发展,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沟通,明确表示“合规的民用出口申请均可获批”,愿与相关国家就便利化措施开展磋商。
![]()
这种管控与开放并行的思路,既守住了国家安全底线,又兼顾了全球产业链稳定,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治理智慧。 从长远看,这场稀土博弈或将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但中国的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撼动。
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等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已形成规模效应,《稀土管理条例》的实施更将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技术壁垒。而美国推动的“去中国化”供应链建设面临诸多现实障碍。
![]()
调查显示,即便美国投入数亿美元扶持替代项目,其盟友的稀土加工产能仍需5-8年才能形成规模,因此他们才着急“结盟”,想靠“帮手”来施压。
事实上,这些“手段”下的偏颇立场,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会加剧分裂与动荡。
真正理性的选择,是像中方所倡导的那样,通过平等磋商建立兼顾安全与效率的全球稀土治理机制。毕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以霸权逻辑打破产业规律的做法,最终都将自食其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