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听雨记
何君秀
从成都市中心,开车两个半小时,到了梨园山顶,桌椅早已摆好,饭菜已经端上桌,就在一眼云海的山顶室外。有点淅沥沥的小雨,伞撑开了,一朵一朵的,像是夜里忽然长出的、颜色各异的蘑菇。那雨,便顺着伞骨滑下来,成了一条条断断续续、亮晶晶的线。炉子里的炭火正红,锅子不一会儿便“咕嘟咕嘟”地唱起歌来,白色的水汽袅袅地升腾,与这润泽的雨雾纠缠在一处,分不清彼此了。我们便在这水汽与雨声里,烫起那刚从山野里采来的野韭菜。菜是碧绿的,在滚水里一过,便软了,蘸些酱料送入口中,有一股子清冽冽的、泥土的芬芳。朋友拿来了国窖,说要喝几杯,几杯下肚,话便多了起来,给民宿出谋划策,各种点子层出不穷,爽朗的笑声融入这大山,也仿佛被这雨洗过了一般,格外的清脆。
![]()
我偶一抬头,望见不远处那无边的泳池,心里不禁一动。白日里,它想必是映着蓝天白云的,此刻在夜里,虽失了那鲜明的色彩,却另有一番风致。四周矮矮的灯,将一片朦胧的光晕投在水面上,那雨点落下去,便漾开无数细密的、瞬间即逝的圆圈。整个池子像一块硕大无朋的、受了潮的深色绸缎,幽幽地闪着光。水波轻轻地、持续地荡着,那光影便也跟着摇曳,恍恍惚惚的,仿佛池子不再是池子,而成了一汪与山下云海相连的、悬在空中的湖了。
目光越过这池水,再向远处去,便是那无边的竹海了。夜里是看不清那葱郁的绿色的,只见得一片沉沉的、浓得化不开的墨黑,从山脚一直漫延上去,与那同样墨黑的天融成了一体。风过时,便能听见一阵“沙沙”的、潮水般的声响,那便是竹子的语言了。在这雨声与竹语的合奏里,天地显得愈发幽邃而宁静。
正出着神,忽听得几声清亮的鸟鸣,不知从哪片林子里惊起,划破了这夜的静寂。下午,在我们爬山的途中,遇见了120年的百年梨树,刚刚到树下,便传来“噗”的一声闷响,原来是一个熟透了的梨子,听见我们的脚步声,受此一惊,从枝头脱落,不偏不倚,正扎在树下的软泥里。那梨子黄澄澄的,有松鼠咬过的痕迹,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大半已陷在松软的土里。我们这才留心到,这一路,如此的闷响,已不知有过几回了。这棵树,默默地结了一世的果,此刻又在默默地,将它的果实一一送还大地。这“噗”的一声,不像瓜熟蒂落那般决绝,倒像一声满足的、沉甸甸的叹息,是生命圆满后最安宁的归宿。
民宿的主人——一位眉目间常带着山间人特有的温和与淳朴的青年,也踱步过来,指着不远处两株相依相傍的巨树,告诉我们那便是“夫妻树”。他说,这两棵树,在此地站立了数百年,看过了无数的日升月落,也记下了无数来往过客的故事。有相携白首的老者,在此静静地坐一个下午;也有热烈年轻的恋人,在树下刻下过不朽的誓言。这树的身子,这山的泥土,想来都成了这些故事的载体了。它们不言不语,只是生长着,用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将人间的悲欢,默默地收藏起来。
夜更深了,温度下降的厉害,雨声似乎也稀疏了些,妹儿建议回屋打掼蛋。我们收拾着回到那间名为“听雨”的屋子。几圈下来,各有胜负,相谈甚欢,那雨声便愈发清晰地透进窗来,不再是先前的淅淅沥沥,而是点点滴滴,疏落地敲在屋顶上,落在叶间,像是一曲将尽未尽的古琴,余音袅袅,催人入梦。
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仿佛也成了这山的一部分,耳畔是雨,身畔是友,心中有这满满的、安静的秋意。今夜,且枕着这一山的雨声与故事,独自沉沉睡去罢……
梦里,山顶的红土网球场崛地而起,蓝天、白云、红土地,还有一群活力满满的网友……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君秀(四川川商总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