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数据,不少人觉得是 “高科技名词”,其实它就藏在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帮老人找回漏发的养老金、给农户追回被克扣的补贴、揪出虚报冒领的 “小动作”,用技术劲儿推动正风肃纪反腐,让老百姓的日子更省心、更安心。
大数据最实在的用处,就是帮群众解决 “急难愁盼” 的小事。家住南方某县的张大爷,去年秋天发现自己的低保金突然断了,跑了两趟镇里的政务大厅,要么说 “系统查不到”,要么让 “等通知”。可没过一周,镇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拿着表格跟他说:“大爷,大数据平台比对发现您的户口本地址和低保系统里的不一样,是之前登记错了,现在改过来了,这两个月的低保金下周就能到账。” 原来,当地把民政、公安、银行的信息连了起来,低保金发放、医保报销这些民生数据会自动 “对账”,一旦出现 “漏发”“错发”,系统就会亮 “红灯”,相关部门得赶紧核实解决。还有去年夏天,北方某社区的李大姐反映,孩子的校园餐总吃不到新鲜蔬菜,怀疑有问题。当地教育部门马上调看校园餐大数据平台 —— 这里连着食材采购商的供货记录、学校的验收清单,还有家长扫码填写的餐食评价。一比对发现,某供应商给学校送的蔬菜,新鲜度检测数据和实际供货时间对不上,存在 “以次充好” 的情况。问题核实后,供应商被换掉,学校也重新制定了食材验收标准,孩子们的餐盘终于恢复了 “新鲜味”。
不光能解难题,大数据还能揪出群众身边的 “微腐败”。这些 “小动作” 看着不大,却直接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 比如村干部把亲戚虚报成低保户、有人套取危房改造补贴、办事时悄悄收 “好处费”。去年,西部某省在乡村振兴检查中,用大数据筛查农业补贴数据,发现某村有 5 户农户领了 “种粮补贴”,但国土部门的耕地数据显示,这几户的土地早就改成了宅基地。监督部门顺着线索查下去,原来是村里的工作人员帮亲戚虚报了种粮面积,套取了近 2 万元补贴。最后,补贴被追回,相关人员受到了处理,符合条件的种粮户也补上了补贴。还有东部某市,在查惠民资金时,发现有个社区工作人员的银行账户里,每月都有几笔来自商户的 “小额转账”,金额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大数据平台把这些转账记录和商户的营业执照办理、卫生许可审批数据一对,发现这些商户都是刚办完手续就转了钱。进一步核查后,确认这名工作人员借着办事的机会收了 “好处费”,最终问题被整改,还完善了办事流程,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其实,大数据的作用远不止这些。现在不少地方都把社保、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民生数据整合起来,建成了 “智慧监督平台”—— 既能实时盯着民生资金的流向,防止 “跑冒滴漏”,又能及时发现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比如有的地方用大数据查医保报销,能发现 “重复报销”“虚假开药” 的情况;有的地方查集体资产租赁,能找出 “低价出租、暗箱操作” 的漏洞。这些做法不仅让正风肃纪反腐更精准,更让老百姓感受到:身边的 “小事” 有人管,“猫腻” 藏不住,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说到底,大数据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服务群众、推动正风肃纪反腐的 “好帮手”。它让监督更透明、更高效,既帮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困难,又守住了廉洁的底线。随着数据跑得越来越快、整合得越来越全,咱们身边的 “微腐败” 会越来越少,民生服务会越来越暖,正风肃纪反腐也会在 “科技赋能” 下,真正做到提质增效、惠及民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