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人民军队的历史里,中央红军曾用过一个挺短的番号 —— 陕甘支队。这番号虽说存在没几天,可背后藏着一段特别的岁月。当时陕甘支队底下有十个大队长,这十个人里头,后来有一位成了大将,两位评上了上将,还有五位把命丢在了战场上。
挺特别的陕甘支队
陕甘支队在历史上算是个 “特殊存在”,这支部队是由中央红军的红一、红三军团合编来的,满打满算也就七千多人。要说起为啥会有 “陕甘支队” 这个番号,其实是毛主席没办法才拍板定的 —— 那时候跟着毛主席接着往北走的,就剩这七千多人了。
![]()
在我军三大主力里头,中央红军的人数本来就不算最多。红四方面军最鼎盛的时候,兵力一度达到十万之众,是三大主力里实力最强的。不过中央红军发展得也不差,长征刚出发那会儿,还有 8.6 万人,手里握着五个军团,战斗力相当过硬。
尤其是红一、红三这两个军团,战斗力在全军里都是拔尖的,更别提还有个战斗力不输给他们的红五军团。那时候我军虽说没打赢第五次反 “围剿”,但主力战斗力没咋受损,只要重新找对方向,未必没有翻身的机会。
可那会儿糟就糟在,毛主席已经被挤出了中央核心。没了毛主席的指挥,部队那会儿乱得很,连往哪儿走、要干啥都没个准谱。正因为没目标,部队推进得特别慢,这就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 —— 他们有足够时间追上我军,还布下了包围圈。
湘江之战,就是在这种乱糟糟的情况下打起来的。很多人聊起湘江之战,总爱盯着某一支部队说,替这支部队可惜。其实哪儿是某支部队损失大啊,整个中央红军都快打残了 —— 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一下子就减到三万多。
![]()
一场仗就折了五万多人,这在我军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不难想象当时打得有多惨烈。作为开路的先锋,红一、红三军团一点儿没含糊,像两把尖刀似的往敌人阵里扎,硬生生把敌人的包围圈撕开了一道口子。而作为后卫的红五军团,拼了命死守,就怕敌人把包围圈再合上。
红八、红九军团负责保护两侧,也遭到了敌人疯狂进攻。那时候四周全是敌人,老蒋在湘江两岸凑了几十万兵力围堵。就这情况,我军还是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可自己这边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重新执掌红军,可之前损失的人马再也回不来了。就算毛主席有天大的本事,打仗哪有不牺牲的?后来过大渡河、夺泸定桥,再翻雪山、过草地,我军又折了不少人。
等到红一、红四两大方面军会师的时候,中央红军就剩一万多人了,可红四方面军那会儿还有足足八万人。兵力差这么多,部队里有些人的心思也活泛起来了 —— 主力部队提议接着往北走,可红四方面军里有人却主张带部分兵力往南撤。
不光是主张不一样,他们还把原本属于中央红军的红五军、红三十二军(这两支部队是由之前的红五军团、红九军团改编来的)给带走了。这么一来,中央红军就只剩七千多人了。
![]()
就这么点人,再叫 “方面军” 显然不合适,所以毛主席提议缩编,大家都同意了,陕甘支队也就这么成立了。其实陕甘支队总共就存在了 53 天,等部队到了吴起镇,和红十五军团会师之后,这个番号就被取消了。
虽说陕甘支队存在时间短,可里头的人个个都不简单,尤其是那十个大队长,更是出了一位大将、两位上将。那这十个大队长到底是谁?跟他们搭档的政委又是什么人呢?
陕甘支队的十个大队长
陕甘支队下面分了三个纵队,十个大队分别归第一、第二纵队管,第三纵队是由中央机关组成的,是个单独的队伍。陕甘支队的司令员是彭老总,政委则是毛主席亲自兼任的。
第一纵队底下有六个大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是杨得志,政委是萧华。杨得志之前是红一团的团长,长征路上一直冲在最前面,组织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立了不少功,当这个大队长绝对够格。
萧华虽说年纪轻,可资历老,之前已经是师政委了。当年刘帅在彝海和小叶丹结盟的时候,他就在刘帅身边帮忙。他比杨得志小,可资历一点不差,甚至之前还是杨得志的上级。这俩人二十年后都评上了上将,那也是实至名归。
![]()
第二大队的大队长是李英华,政委是黄甦。这俩人都是军中老资格,可惜走得太早了。李英华 1935 年 10 月在吴起镇战役里牺牲了,黄甦则在同年 11 月的直罗镇战役中没了性命,都特别可惜。
不过二大队后来的继任队长和政委都挺有名 —— 继任队长是梁兴初,继任政委是邓华,这俩人后来一个评了中将,一个评了上将。要是李英华和黄甦能活到新中国成立,说不定上将里头也有他们俩的位置呢!
第三大队的队长是黄永胜,他 1955 年也成了开国上将;政委是林龙发,林龙发倒是顺利到了陕北,可 1936 年 5 月西渡黄河的时候牺牲了。第四大队的队长,是咱们军队里有名的 “斧头将军” 黄开湘。
跟别的将领爱耍大刀不一样,黄开湘喜欢用斧头,他身材高大,一把大斧头耍得虎虎生风,特别威风。而且他还特别擅长近身肉搏,好几次带头冲锋。可惜长征路上他受了重伤,一直被伤病折磨,最后在和陕北红军会师的第二天就去世了。他的政委是杨成武,后来也评上了上将。
![]()
第五大队的队长叫张振山,1937 年的时候,被敌人飞机轰炸保安城,不幸牺牲了。跟他搭档的赖传珠,后来评上了上将军衔。第六大队的队长是朱水秋,他是老资格革命者,参加过南昌起义,还给朱老总当过警卫团团长。抗战开始后,他去了新四军,在湘鄂赣特委当军事部长。
后来杨森派兵袭击平江通讯处,特委被搞垮了,朱水秋没办法,只能装成农民躲起来,之后就离开了部队,留在地方上工作。他当时的政委是王集成,后来王集成评上了少将军衔。
第二纵队底下有十到十三这四个大队,这四个大队主要是由红三军团改编来的,所以彭雪枫被任命为第二纵队司令员。第十大队的大队长是黄珍,他也是在吴起镇战斗中牺牲的。黄珍牺牲后,李天佑接了大队长的位置,政委一直是杨勇。
第十一大队的队长是邓国清,他倒没牺牲,跟着部队顺利到了陕北。可到了陕北之后,他不满意组织安排的职务,后来竟然脱离革命,成了国民党的少将。邓国清之前是旧军队的连长,曾经被我军抓进监狱,红三军团打下长沙后把他放了。
他主动来投靠,那会儿我军也缺有经验的人,看他有点本事就留下了,可没想到他意志这么不坚定,最后半途而废了。倒是跟他搭档的王平,是个坚定的革命者,早就看出邓国清不对劲,一直防着他,没造成大麻烦,王平后来也评上了上将。
第十二大队的队长是谢嵩,他是参加平江起义加入红军的。抗战爆发后,他去了山西,1937 年 12 月在回延安的路上出了车祸,不幸去世了。在陕甘支队的时候,谢嵩的搭档是苏振华,苏振华最后也评上了上将军衔。
至于最后的第十三大队,是这十个大队里最特殊的一个。原本十三大队的队长该是彭雪枫,因为这个大队是由红十三团改编来的,彭雪枫之前就是红十三团的团长。
可彭老总当了陕甘支队司令后,没兼任第二纵队司令,彭雪枫就去当第二纵队司令员了,十三大队队长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最后中央选了陈赓当大队长,和张爱萍搭档。陈赓后来评上了大将军衔,张爱萍也成了上将。
![]()
这支只存在了 53 天的部队,真是藏龙卧虎,可惜大部分大队长都早早牺牲了,没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