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军事家系列08:军事指挥才能十分突出的军事家林彪(二)

0
分享至

军事家系列08:军事家林彪之二

林彪是新中国著名的开国元帅,其军事指挥才能十分突出。23岁那年,他就担任了红四军军长,指挥着中央红军最核心最精锐的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带领着东北野战军,转战南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指挥的10次重大战役战斗,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战例。


第一战,龙冈伏击战(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

1930年2月,23岁的林彪当上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4军军长。当年11月,蒋介石命令湖南军阀鲁涤平攻打中央苏区根据地,这是国民党对红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当时,国民党军集中10万以上兵力,而红军只有4万多人。面对敌军的优势兵力,林彪指挥部队采取迂回战术,成功将国军名将张辉瓒率领的精锐部队诱入苏区核心地带龙岗,红军集中兵力将其分割包围,彻底歼灭。

这一仗,总体上我军是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但在局部战斗中,红军以伏击战为主,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蒋介石十分看重的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

这一战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尝试着向运动战转变时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龙冈大捷”是MZD自1927年10月率部上井冈山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在与国民党军进行的近百次交战中,红军打得最理想、最完善、最圆满、作战技能发挥最好、政治军事影响最大的一次战斗,他高兴地写下了《渔家傲》这首词来纪念:“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此战后,林彪与彭德怀、黄公略、伍中豪一起,被称为井冈山的四大猛将。

第二战,黄陂草台岗伏击战(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

蒋介石在1931年第一次反围剿失败后,不甘心就此认输,接连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行动,但都被毛主席、朱德领导的红军成功击退。到了1933年,因党内斗争毛主席暂时失去了军事指挥权。蒋介石看准机会,派出自己的亲信陈诚担任总指挥,调集50万大军,发起了第四次围剿行动。


此时,林彪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他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集中优势兵力,一步步反击敌人。林彪在黄陂草台岗设下埋伏,调动国民党军孤军深入包围圈后,尔后指挥部队猛烈进攻,消灭了大量敌军。

此战共歼灭蒋介石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以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蒋介石嫡系部队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这场战斗的胜利,创下了红军历史上最大规模伏击战纪录。林彪因此赢得“常胜将军”的称号,而愤怒的蒋介石则怒斥他为“战场上的恶魔”。

第三战,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苏区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MZD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的指挥下,中央红军从1月到3月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随后向四川方向进军。


1935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南岸陷入困境。前方是湍急的河流,后方是国民党的追兵,情况十分危急。根据一位老人的建议,主席命令林彪拿下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为红军主力打开前进通道。林彪受领任务后,立即派第二师第四团快速赶往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一举夺占泸定桥,为中央红军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打开生路。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地势十分险要。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MZD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林彪布置红一军二师四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最终攻克腊子口。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两场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为红军北上彻底打开通路,决定了红军后续的发展方向。

第四战,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


平型关大捷,是指1937年9月,八路军在平型关地区为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1937年9月25日,日军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路过平型关。林彪、聂荣臻等精心指挥八路军第115师部队,选择有利地形,伏击日军。这场战斗,共歼灭日军1300余人,击毙日军中佐2人;缴获日军汽车60余辆,炮弹2000余发,长短枪1000余支,机关枪20余挺,大衣数千件,另有部分马匹、弹药和粮草等军用物资;缴获大量秘密文件,包括日军整个华北作战计划及军用地图。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第五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邀请MZD去重庆谈合作,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和平协议。但协议墨迹未干,蒋介石就指挥国军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就此打响。中共制定经略东北的战略决策,并任命林彪为东北地区军政总负责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首先在东北正式拉开序幕。

四平保卫战之后,林彪在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导下,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战略,让国民党军占领东北的大城市,我军则控制东北广大农村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蒋介石为国民党军制定了“先打南边,守住北边,南边解决完再打北边”的作战计划。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林彪采取“南边牵制北边打,北边打击南边拉”的应对方案,让国民党军几十万部队在东北平原上东奔西跑,顾此失彼。经过三次南下江南、四次保卫临江的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我军成功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地区,把国民党军队困在几座孤城里,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上的态势和力量对比,使东北局势发生了完全有利于我党我军的重大变化。


第六战,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了决定性的最后阶段,而这场国共两党两军战略决战的首场战役——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在东北战场率先打响。在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正确指导下,辽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战役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围攻锦州,经过激战,全歼守敌,俘敌范汉杰以下官兵近9万,解放了锦州,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是围歼国民党军在东北的主力廖耀湘兵团。经我军全线攻击,廖耀湘兵团5个军部、12个师全部歼灭,俘虏廖耀湘以下官兵10余万人。战役第三阶段,全歼沈阳守敌,解放沈阳、营口。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共4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我军在数量上开始超过国民党军,造成全国军事形势发生里程碑式的转折。


辽沈战役是我党我军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使我军获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也使我军获得了具有雄厚人力、物力的战略总后方。东北野战军成为我党掌握的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为接下来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

第七战,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役,是由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地方部队百万余人,在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500余公里战线上,与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进行的战略性决战。

东北地区完全解放后,林彪率领百万大军入关南下作战。为了不使蒋介石下决心将华北傅作义集团南调增援淮海战场,或者加强长江防御,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军参战总兵力100多万人,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作战和接管平、津、张、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1948年11月29日,解放军华北第3兵团向张家口地区的敌人发起进攻,平津战役正式打响。12月初,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行进中攻克密云。经过张家口之战,傅系主力大部分被歼。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攻占天津,全歼国民党守敌13万余人。锁死华北敌军东逃入海的通道,迫使傅作义放弃抵抗,接受解放军的“和平改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个“剿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共52.1万人。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三种基本方式。

第八战,衡宝战役(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场关键战役,我军在1949年4月20日发动了渡江作战,成功攻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彻底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时代。

南京失守后,国民党的残余部队还在顽强抵抗。蒋介石派出了被称为“小诸葛”的桂系将领白崇禧,让他带领桂军在江南地区阻挡我军南下。白崇禧为了保全桂军实力,采取了"兜圈子"的战术与我军周旋。时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则用一支单独的纵队作诱饵,成功引出了白崇禧的部队。


白崇禧果然上当,最终他的桂军被我军包围在衡宝地区,全部被歼灭。衡宝一战,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前后只用33天就歼灭了白崇禧赖以起家的第7、第48军的4个精锐师,并消灭了桂系唯一美械的第62师,给桂系战力最强的第10师以歼灭性打击,共灭敌4.7万人,其中俘虏3.8万人,包括17名将级军官,收复县城24座。这是渡江战役后,我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林彪带领的第四野战军因此声名远扬,被誉为“从北打到南”的劲旅。

第九战,广西追歼战(1949年11月6日--1949年12月14日)

衡宝战役一结束,李宗仁和白崇禧带着桂军残兵败将,一路后撤到广西周边,打算拼死抵抗。与此同时,东北野战军抓住机会,紧追不舍,要彻底消灭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部队。

当东北野战军进入广西时,国民党军队早已失去斗志,很多部队一听到东北野战军的名字就立刻投降了。

在广西追击战中,林彪指挥3个兵团9个军31个师及粤桂边、滇桂黔边纵队共40多万人,共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17.29万人,其中俘虏16万余人,包括78名将级军官,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和广西全境及广东西南沿海城镇和全部海港。华中华南所辖范围除海南岛外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蒋介石在华南地区残余的歼灭,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


第十战,解放海南岛(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

东北野战军拿下两广,刘邓部队攻占大西南之后,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几乎被彻底清除,仅剩海南和台湾两个岛屿还在国民党手中。蒋介石深知海南岛的战略价值,特意派出国军名将薛岳前往海南岛驻守。

海南岛与广东、广西之间隔着琼州海峡这道天然屏障,想要拿下海南岛并非易事。首先,我军那时还没有太多跨海登陆作战的实战经验。其次,琼州海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考虑到海南岛在战略上的关键地位,林彪决定派素有“旋风将军”之称的韩先楚去指挥这场战役。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林彪和韩先楚等高级指挥员均意识到海南岛问题必须迅速解决,迟易生变。因此在1950年3月就制定好了登陆方案。在海南岛琼崖纵队的有利策应下,我军顺利登上海南岛,迅速打垮了薛岳的防御体系。1950年5月1日,我军仅用一天就成功拿下了海南岛。


这一战共歼灭敌军5个师9个团,总计33148人,其中俘虏26469人,缴获火炮418门、飞机4架、坦克和装甲车7辆、汽车140辆,击落敌机2架,击沉敌舰1艘、击伤5艘。海南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空封锁的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战,开创了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登岛,摧毁敌立体防御的先例。该战也是林彪指挥四野的最后一次大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美国第七舰队随即封锁了台湾海峡。这一局势让军中所有人都对林彪和韩先楚之前抢先夺占海南岛的决定深感佩服,其远见卓识意义现在看来仍然熠熠生辉。

回顾林彪指挥的十大著名战役,这些战斗的胜利当然与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关,更是广大解放军官兵英勇奋战的结果,他们共同铸就了那段辉煌的历史。让我们向那个年代的革命英雄们致以最深的敬意!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包明说 incentive-icons
包明说
军事
3427文章数 1577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