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天上那朵白白胖胖的云,看着跟棉花糖似的,软乎乎、轻飘飘,其实它重得吓人,一朵白云甚至能达到500吨重!相当于一百头成年非洲象摞一块儿的分量。这么沉的东西,咋就不往下掉呢?难不成地心引力对它“开绿灯”了?
![]()
云不是不落,而是它根本“落不下去”。这话听着像绕口令,其实道理简单得很。云是什么?是无数微小的水滴或冰晶聚在一起形成的集合体。
这些小水滴有多小?直径通常在0.01到0.02毫米之间,比头发丝还细好几倍。
![]()
它们太轻了,轻到空气的浮力就能托住它们。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灰尘在阳光里飘着不落地一样,只不过云里的水滴更小、数量更多,聚成了团,远远看着就成了“一朵云”。
而空气呢,虽然咱们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其实是种实实在在的流体,是有阻力、能托东西的。
![]()
当这些微小水滴下落时,空气的阻力很快就和它们的重力达到平衡,于是它们就不再加速,而是以极慢的速度匀速往下“挪”。
这个速度叫“终端速度”,对于云滴来说,每秒也就几厘米,甚至更慢。换句话说,一个云滴从一千米高空落到地面,可能得花上好几个小时,而且还没等它落下来,早就蒸发没了。
![]()
那你说,既然单个水滴都这么慢,整个云加起来500吨,咋还不塌?关键就在于“分散”二字。这500吨不是一坨实心的水泥块,而是被拆成了万亿亿个极小的水滴,均匀撒在几立方千米的空中。
平均下来,每立方米空气里也就几克水,比湿毛巾拧出的水汽还稀。这么低的密度,空气托着它轻轻松松。
打个比方,你拎一桶水觉得沉,可要是把这桶水分成一粒粒水雾喷到屋里,谁会觉得房间变重了?
![]()
云也是这个理儿,再加上大气里总有上升气流,就像无形的电梯,不断把云往高处推。只要空气够湿、温度够低,水汽就会持续凝结成新水滴,补上那些慢慢蒸发掉的,云就这么一直“活”着,漂着,哪儿也不去。
再往深了说,云的形成和维持,其实是水循环里的一环,太阳晒热地表,水面蒸发,水汽升到高空遇冷,凝成小水滴。
![]()
这过程需要“凝结核”,比如尘埃、盐粒这类微小颗粒,水汽才能附着其上变成液滴。没有它们,光有水汽也成不了云。
所以你看,云能飘着,靠的是一整套自然机制在配合:微小的粒子、合适的温湿度、持续的上升气流,还有空气本身的浮力和阻力。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
一旦环境变了,比如空气变干、气温升高,或者上升气流停了,云里的水滴就开始合并变大。大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往下掉,这时候就成了雨。
所以说云不是永远不落,它是“准备好了才落”。我们常见的积雨云,底部发黑、垂得低,那就是水滴已经长大到快扛不住了,马上就要下雨的征兆。
![]()
还有人问,那500吨的重量,难道不会让空气“塌”吗?其实大气本身就有巨大的承载能力。整个地球表面都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压着,平均气压是1013百帕,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着超过10吨的重量。
相比之下,一片云增加的那点质量,对大气系统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而且云的存在还会反作用于气候系统,比如反射阳光、参与热量交换,这些都是全球能量平衡的一部分。
![]()
科学家通过气象卫星和雷达长期观测,已经精确掌握了云的含水量、移动规律和生命周期。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数据都显示,云的动态变化完全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没有任何“反重力”的神秘现象。
云能飘在天上,不是因为它“轻”,而是因为它的结构太特殊,分布太分散,再加上大气运动的巧妙支撑。它不像石头那样实心实意地坠落,而是以一种极其缓慢、几乎看不见的方式参与着地球的水循环。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