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伏羲如“系统架构师”,汉字是“上古计算机”的信息架构:探寻汉字的信息密码

0
分享至

“为什么字母国家孩子3周能学会阅读写作,中国孩子却要花3年才能熟练掌握汉字?”多年前,彭韡铭在研究文字传播时遇到的这个问题,成了他探索汉字“科技属性”的起点。

他在深耕汉字研究近20年后,不仅提出了颠覆传统的“符号本位”理论,还将汉字与区块链、大语言模型等前沿科技结合,试图让这一延续千年的文字体系,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打破“汉字难学”魔咒:从“死记硬背”到“符号秒懂”

“很多人觉得汉字难,是因为我们一直用‘认字’的思维学汉字,而不是‘识符号’。”彭韡铭展示了一套自己设计的汉字卡牌。卡牌上的“鼠”不是常见的简体字,而是一个酷似老鼠轮廓的图形符号——圆脑袋、尖嘴巴、长尾巴,即便不认识汉字的外国人,也能一眼猜出这是“老鼠”。

这种“免学习”的设计,源于他提出的“符号本位”理论。

在传统汉字研究中,人们要么从“字本位”出发逐字解析,要么从“词本位”出发关注词语组合,而彭韡铭另辟蹊径:“汉字的本质是符号,就像手机上的图标,不管你说什么语言,看到‘相机’图标就知道是拍照,汉字也该有这样的‘通用性’。

为了让这种“通用性”落地,他花了多年时间梳理汉字的偏旁部首。从《说文解字》的540个部首,到国标规定的201个,再补充香港、澳门及日韩越汉字中的特殊符号,最终筛选出280个核心偏旁,做成了这套汉字卡牌。“小朋友一天记10个‘符号’,4周就能掌握所有核心偏旁,再组合汉字就像搭积木,比传统方法快太多。”

他还举了个生动的例子:“你看‘瓜’字,最早的字形(金文)就是藤蔓上挂着一个小瓜的样子。我把它复原成符号后,孩子不仅能记住‘瓜’,还能理解‘西瓜’‘黄瓜’都是‘瓜’类,这就是符号的逻辑优势。”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解决国内孩子“汉字难记”的问题,还可以成为海外汉字教学的“神器”。


汉字是“上古计算机”?揭秘千年汉字的信息密码

“很多人觉得汉字只是文化载体,其实它是一套超级高效的‘信息系统’。”彭韡铭的这个观点,源于20多年前的那次“千年虫”事件。当时他刚上大学,入学后老师让打算盘,理由是“2000年计算机可能因年份只占2个字符而崩溃”。这个细节让他突然意识到:“计算机系统会因结构不合理崩溃,可汉字用了几千年都没‘崩溃’,肯定有它的信息结构优势。”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对比了联合国宪章的6种官方文字——中文、英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结果令人意外:同样的信息内容,中文的字数最少,按词频计算的词汇量也最低。“这就像硬盘存储,1T的硬盘能装下多个小U盘的内容,中文的‘单位信息量’就是最大的。”

更有趣的是,他还从计算机角度解读了汉字的“架构”:“伏羲就像系统架构师,定下了‘阴阳’的二进制逻辑;仓颉则是产品经理,把这套逻辑变成了具体的文字符号。”比如“牛”字,甲骨文里就是抓住牛角这个关键特征的符号,而西方的“cow”和“beef”(牛肉)却毫无关联——因为古代英国上层说法语吃牛肉,下层说英语养牛,导致文字逻辑断裂。“中文的‘牛’‘牛肉’‘牛奶’一脉相承,这就是信息结构的稳定性。”

他还发现,汉字的偏旁部首其实就是“信息索引”。“‘牛棚’‘牛栏’‘牛奶’,只要看到‘牛’字旁,就知道和牛相关;‘苹果’‘芒果’‘菠萝’,有‘草字头’就知道是植物果实。这种逻辑,和计算机里的文件夹分类异曲同工。”难怪考古学家李济曾说“保护着中国的文明已达四千余年之久。汉语正和它所体现的精神一样是稳定的、充实的、优美的。”,罗素接触汉字后也感叹“中国文化能如此历久不变,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或许就是由于使用了表意文字”。


汉字认知模型主题壁画(局部)

汉字遇上区块链:数字时代的“文化货币”新构想

在数字经济火热的当下,彭韡铭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让汉字成为数字时代的“通用符号”。“现在大家都在谈RWA(实物资产代币化)、电子货币,可很多货币要么绑定黄金,要么绑定石油,这些都有总量限制或价格波动风险。”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理想的数字货币最好绑定‘能量’和‘信息’,而汉字就是最好的‘信息载体’。”

他解释道,生产一瓶水,本质是消耗了“能量”(比如加工、运输的能耗)和“信息”(比如配方、工艺的知识)。“能量可以用碳排放、标准煤来量化,信息则可以用算力来衡量,而汉字因为‘作为人类通识信息的锚点’,天然的成为媒介和度量衡。”超越了英文的语义单元Token。比如“水”字,既代表了“水”这种实体资源,也包含了“水利”“水运”等相关信息,用汉字作为数字货币的符号,既能体现文化属性,又能承载实际价值,甚至未来的数字货币就可以叫做“文元”。

更酷的是,他正在积极开发“基于汉字的大语言模型”,使汉字能够与现代科技紧密关联起来。

他还把汉字设计成NFT数字资产。“我找画家画了四幅汉字认知模型主题壁画,分别对应‘世界观’‘人本观’‘格物观’‘知行观’。从四个视角维度囊括所有汉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进步。比如‘世界观’壁画里,用甲骨文的‘日’‘月’‘星’代表天文,‘风’‘雨’‘雷’代表气象,这些壁画做成NFT,既是文化产品,也是数字资产。”目前,他已经和相关团队探讨合作,计划逐步推进这些构想的落地。


从“汉字出海”到“地球球字”: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彭韡铭的这个想法,正在通过政策渠道推进。2024年,北京市两会提交的“关于构建汉字学习新范式,加快形成中文新质生产力,用中国声音奠定“一带一路”柔性地基的建议”提案,就与彭韡铭的汉字理念有关;2025年,又有委员提出“关于文明互鉴,用汉字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议”,并计划逐步推进到全国两会。

“我希望通过这些提案,让更多人看到汉字的‘科技属性’,不仅能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助力文化出海。”

彭韡铭也在将自己的研究转化为课程。课程已经开发出三个版本:针对海外华侨的“文化传承版”,会结合家族、历史讲解汉字;针对外国学习者的“实用交流版”,侧重日常场景的符号认知;针对国内孩子的“科学科普版”,会通过汉字讲解天文、农业、建筑知识。“比如讲‘农’字,会告诉孩子甲骨文的‘农’是‘人拿着工具在田里干活’,再延伸到古代的农耕技术,让汉字学习变成科普课。”

谈及未来,彭韡铭有个更大的愿景:让汉字成为“地球球字”。“笛卡尔、莱布尼茨都曾设想过‘全球通用语言’,而汉字的‘图形化’‘结构性’‘逻辑性’‘计算性’,正好符合这种需求。”他指着手机上的图标说:“你看,不管是苹果、安卓还是鸿蒙系统,图标都是全球通用的。汉字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文化通识图标’,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看到‘木’‘鱼’‘水’的符号,都能理解其中的情感。”

从甲骨文到数字符号,从毛笔书写到区块链应用,汉字走过了三千多年。而彭韡铭,正在试图用科技的力量,让这一古老文字焕发新的活力。正如他所说:“汉字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活化石’,而是能走进数字时代、造福全世界的‘资源富矿’。发掘它的科技属性,用科学思维赋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文/中国科技信息 柯欣 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晓燃

审核:彭泺

终审:柳绪纲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资讯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在线投稿平台:www.cnkjxx.com

新媒体内容合作联系微信:cnkjxx1989

杂志收录情况:《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解读科学发展观推荐书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技信息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技信息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
347文章数 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