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凌晨的莫斯科街头,一名中国商人攥着货款赶路,却被三个黑衣青年拦堵,后脑勺挨了重击,模糊中听见那句刺耳的“希特勒万岁”。
待这名中国商人从医院醒来时,包里的8万卢布货款没了,肋骨断了两根,医生说再晚送过来,可能就熬不过去了。
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而是2024年冬天发生在莫斯科东南区的真实事件。
![]()
同一时间北京正签下中俄百亿能源大单,使馆安全提醒却在官网闪烁,为何高层握手言欢时,普通中国人在俄街头会流血?
这群换了“马甲”的极端分子,正是那群以“光头党”为代表的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为何会成为中俄关系最大的阻碍?
![]()
从“光头军靴”到“黑卫衣”
很多人以为“光头党”早就是历史名词了,毕竟普京政府在2010年后掀起过严打,90%以上的极端组织被取缔,街头那些剃着光头、穿着迷彩服、公然行纳粹礼的人几乎见不到了。
但这名中国商人遇到的袭击者,头发是短的却没剃光,穿的是没任何标识的黑卫衣,连动手都选在监控死角,跟十几年前那群“显眼包”完全不一样。
这群人最阴险的地方就是学会了“隐身”,他们不再搞大规模聚集,而是三三两两混在健身房、足球看台甚至超市里,你根本分不清谁是极端分子,谁是普通路人。
有在圣彼得堡留学的学生说,曾在学校附近的健身房见过几个年轻人,聊着聊着就说起外来者抢了我们的工作,手里还把玩着印有纳粹符号的钥匙扣,吓得他第二天就换了家健身房。
![]()
更让人担心的是,俄乌冲突给了他们“升级”的机会!
不少极端分子以“志愿兵”的身份上了战场,没学会保家卫国,倒学了一身打仗的本事——怎么侦察目标、怎么用爆炸物、怎么组队配合。
这些人从战场回来后,就不是街头混混了,而是懂战术的危险分子。
去年俄罗斯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里,一个极端团伙居然用战场上学的“蹲点”技巧,跟踪华商半个月,摸清对方的收款时间和路线后才动手,连逃跑路线都规划好了。
![]()
他们还把网络变成了“练兵场”,在电报上有专门的频道传播“排外口号”,甚至教新人怎么识别中国人的生活轨迹。
比如留学生常去的超市在哪个时段人最少,华商聚集的市场后门在哪,一部叫《白色动力》的地下纪录片,三年前在网上三天就有百万点击,直接让极端组织的招募人数翻了倍。
现在更离谱,他们还会把袭击外国人的视频剪接后发出来,粉丝动辄几十万,有人甚至在评论区“接单”,表示帮教训一个抢工作的外国人,给500卢布就行。
![]()
为什么偏偏盯着中国人?
可能有人会问,俄罗斯的外国人也不少,为什么极端分子总盯着中国人?其实答案很简单,却也很残酷,那就是在经济困局下,中国人成了最显眼的“出气筒”。
你去看“光头党”两次最疯狂的时候,全是俄罗斯经济最糟的时候,第一次是90年代苏联解体,工业产值暴跌,青年失业率高达25%,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连吃饭都成问题。
第二次就是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一来,导致卢布贬值,通胀率一度飙到15%,青年失业率又涨到了16.7%。
当一个人连明天的饭钱都没着落,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仇恨就容易被点燃,他们需要一个“替罪羊”,来承担自己所有的不幸。
![]()
而中国人恰好成了这个“替罪羊”,早年间华商几乎控制了莫斯科九成的小商品批发生意,从衣服鞋帽到日用百货,很多本地人买东西都得去中国人开的市场。
在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眼里,这不是中国人勤劳肯干,而是抢走了本该属于我们的饭碗。
更扎心的是,亚洲面孔在俄罗斯太好认了,尤其是在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城市里,黄皮肤黑头发一出现,就容易被盯上。
有华商直言自己出门不敢说中文,连手机铃声都调成了俄语的,就怕被人认出来。
![]()
还有个更现实的原因,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太固定了!
留学生每天就是宿舍、学校、超市三点一线;华商要么在市场守着摊位,要么往返于仓库和家之间。
这种“可预测性”让极端分子很容易“蹲点”,之前有媒体报道,某极端团伙甚至画了张“猎物地图”,把莫斯科华人常去的地方标得清清楚楚,哪个时段人少、哪个路口没监控,都写得明明白白。
![]()
更过分的是,他们的仇恨还蔓延到了俄罗斯人身上,那些跟中国人结婚的俄罗斯女性,会被骂成玷污俄罗斯血统的叛徒,甚至有人因为跟中国丈夫一起逛街,被极端分子泼油漆、砸窗户。
有对中俄夫妻在叶卡捷琳堡开了家小餐馆,就因为老板娘是俄罗斯人,餐馆门口总被人涂满侮辱性的标语,最后没办法,只能把店转让了。
![]()
一边是严打,一边是“轻判”
其实俄罗斯政府对极端主义的态度一直很坚决,《反极端主义法》的刑期都提高到了十年,这些年也抓了不少人,但问题是到了执行层面,就常常“掉链子”。
最让受害者无奈的,就是案件“降级处理”,很多时候极端分子袭击中国人,明明是带着仇恨的暴力犯罪,到了地方警察那里,就变成了普通流氓斗殴。
2023年,有个中国留学生在莫斯科地铁被围殴,导致脾脏破裂,最后主犯只判了3年,理由是“情节较轻”。
![]()
受害者家属去问,得到的回复是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是针对外国人的仇恨犯罪,这种“轻判”其实就是变相纵容,极端分子觉得“打了也没事”,自然更肆无忌惮。
还有报案难的问题,很多在俄华人遇到袭击后,想报警都不知道该找谁,语言不通是第一道坎,就算找到翻译,警察也会让你提供一堆证据——监控录像、目击证人、医院诊断书,少一样都不给立案。
有个华商被抢了20万卢布,去派出所报案,警察让他自己去调监控,可市场的监控权在物业手里,物业又说“只能警察来调”,来回踢皮球,最后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
更根本的原因是滋生极端主义的土壤还在,只要俄罗斯的经济没好转,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那种“仇外情绪”就很难消除。
去年俄罗斯统计署的数据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里,有34%的人认为外国人太多,导致找不到工作,这种想法一旦生根再被极端分子煽动,很容易就变成暴力行为。
![]()
不过最近也有好消息,中俄开始联手应对这个问题了,2024年下半年,中俄在黑龙江大桥搞了次“边防合作”演习,专门演练怎么应对极端分子越境袭击。
中国驻俄使领馆还推出了“一键报警”平台,华人遇到危险,按一下就能把位置和情况发给使馆,使馆会帮着联系当地警方。
![]()
中俄友好,不该只停在新闻里
现在一说起中俄关系,大家都会提到“战略协作”“贸易增长”,这些当然重要,但对普通人来说,更实在的是“在莫斯科街头走夜路,不用怕被人打”。
去年中俄互相免签后,去俄罗斯旅游、留学、经商的中国人越来越多,2024年,赴俄中国游客突破了200万人次,比免签前翻了一倍。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也意味着安全风险在增加,有旅游博主在圣彼得堡旅游时,就因为举着手机拍街景,被几个年轻人围住,说他偷拍军事设施,最后把手机里的照片全删了才放行。
![]()
其实不管是国家层面的合作,还是民间的交流,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
如果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不敢晚上出门,一个华商在市场里总担心被袭击,那再宏大的外交辞令也显得苍白。
真正的中俄友好应该是两个国家的普通人,能互相尊重、安心相处,当然消除极端主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光头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