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深陷债务泥潭、人事持续动荡的万科,一边是资金链危机引爆、创始人屡次“被执行”的万达。
这对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曾一度想过抱团取暖,如今却倒提剑相向,在这个寒冬为了一笔50亿的陈年旧账算起了总账。
公开信息显示,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万科旗下企业)已就合同纠纷正式起诉大连万达集团、万达地产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本人,案件定于2025年11月3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
时间倒回2015年5月,良辰吉日,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
万达与万科的掌门人在此高调宣布“千亿级合作”。王健林、郁亮,以及双方高管团队——包括万达商业总裁齐界、万达商业副总裁刘海波、万达集团财务副总裁刘朝晖;万科战略副总裁张旭、财务总监王文金、北京首席执行官刘肖等人悉数到场。
那一天,相差十岁的老王与郁亮把酒言欢,原本处于直接竞争关系的两家地产巨头,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签约现场,郁亮说:“我们合作是门当户对,一见钟情。”王健林回应:“我们是真爱。”
这一刻,你是我的“小甜甜”,我是你的“牛大王”。
2019年,万达与长春当地签订合作协议,决定投资打造影视文旅项目。王健林公开宣称将投入200亿建设“长春国际影都”。
项目规划面积达1051平方公里,涵盖影视基地、文旅综合体及高端住宅等业态,被视为东北地区的标杆性开发项目。
然而项目刚刚启动,疫情暴发。2020年7月,万达拉上万科入局,万科旗下海南万骏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分两期注资50亿元,获得项目公司15%股权,主要参与住宅开发。
双方进入合作蜜月期。但随着疫情持续与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房子忽然卖不动了。这时,万科提出了散伙。
2021年6月,万科单方面终止协议,要求万达退还本金及利息合计13.8亿元。
而万达方面则认为,只能退还50亿合作本金,并支付2亿元利息。
万科对此不接受,坚持按原协议条款,要求万达支付本金、利息及罚息共计13.8亿元。
万达则主张已偿还52.4亿元本息,仅愿支付差额约8至10亿元。
这约3.8亿元的缺口,最终成为双方对簿公堂的导火索。
2023年6月,万科向上海虹口法院申请对万达资产进行诉前保全,大连万达商管19.8亿股权被冻结。
这一冻结直接导致万达发行REITs基金的计划被迫暂停——REITs发行要求股权清晰,冻结状态下,上市申报无法推进。
更致命的是,万科申请冻结的19.8亿股权,在当时对应着万达约1287亿元的股权资产,是争议标的13.8亿元的94倍,构成超额冻结。
万科这一操作可谓一剑封喉,精准打在谋求最后上市机会的万达“七寸”上。
股权每多冻一天,万达的上市变数就多一分,对赌违约风险也随之上升。
后续双方曾通过国务院国资委法律顾问刘纪鹏等人斡旋,提出资产置换等方案,但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随着海南万骏正式发起诉讼,这对曾经地产圈的“模范盟友”,终究要在法庭上兵戎相见。
如今的万科与万达,真算得上一对“难兄难弟”。
几天前,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因一起标的1.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件,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虽然后来迎来反转,王健林的限制消费信息被移除,算是一次“误伤”,但万达集团其他的法律纠纷和债务问题却是实打实的。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股权冻结信息达49条,历史股权冻结信息10条,另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金额约52.63亿元,历史被执行人信息27条,被执行金额约90.30亿元。
最新财富榜单中,王健林父子财富已从1408.4亿元跌至588.1亿元,蒸发820亿元,排名从第9滑落至第51。
缩水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商业版图:万达对外投资的11家企业中,仅剩6家存续;曾经遍地开花的万达广场,剩下的也只有200座出头。
全国共513座万达广场,属于老王的只剩下约三分之一——而这些家底,还不一定能保得住。
另一边的万科,同样深处漩涡,风雨飘摇,屡上热搜。
10月13日,万科在港交所公告称,董事长辛杰因个人原因申请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职务,辞任后不再担任万科任何职务。
实在辞任之前,地产圈里面已经盛传辛杰已经失联 20 多天了,辛杰辞职通过书面形式,说明人是没办法到场的。
紧接着10月14日,第一财经独家报道,万科原总裁、CEO祝九胜被采取强制措施。
早在今年1月,媒体就曾爆出祝九胜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当时他以更新朋友圈的方式间接回应。但从那以后,祝九胜便再无公开消息。
自2021年起,辛杰一直是万科与国资之间的纽带角色;而祝九胜则是过去十年中,万科融资与投资业务的核心人物。
除此之外,今年下半年以来,万科子公司屡次登上被执行人名单,且态势有蔓延之势。
这些信息的集中爆发,意味着万科即将迎来“生死劫”。
在深铁斥资数百亿入股万科成为第一大股东后,万科已成为国资控股企业。若存在掏空万科的问题,将上升到“国有资产流失”的层面。
过去十年中,万科高管团队是否存在掏空集团利润的行为,很可能即将被摆上台面。
一批人或将面临法律制裁,并引发后续连锁反应。
自2024年开始,深铁不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为万科输血,累计提供238.8亿元的股东借款,这还不包括其他接盘的项目与土地。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万科负债总额高达8730亿元,净负债率达90.38%;短期借款231.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47亿元,而账上能直接动用的货币资金仅740亿元。
不断输血之后,深铁自己也快被掏空。去年深铁财报显示,亏损334亿元,主要原因就是投资万科造成的损失。
今年上半年,深铁营收73亿元,同比下滑22%,净利润亏损33亿元,连续两年出现巨额亏损。
结论就是:以深铁的体量,根本救不了万科。
虽然深圳国资此前表态,会“通过一切可能途径和万科共同面对”——深铁不行,后面可能还有后备力量。
但问题是——真的值得吗?
有人说,已经投入那么多,不可能放弃。但要知道,在经济领域,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应当有断臂求生的魄力,否则继续救助很可能陷入更深的流动性泥潭。
回到文章开头,双方签约迄今刚好十年。十年光景,地产行业已换了人间。
在大炮看来,万科与万达这场公案,早已超越50亿旧账本身。
从当年把酒言欢到今日对簿公堂,折射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从黄金时代狂飙突进,到黑铁时代艰难求存的残酷缩影。
这场官司,不仅是两位“难兄难弟”的利益清算,更是一次面向整个行业的灵魂拷问:当潮水退去,我们究竟还能剩下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