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加码稀土管制措施后,美国开始纠集盟友对华施压,荷兰、英国已经出手,欧盟也选择跟进,摆出了声势浩大的“遏华”态势,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中方升级稀土出口管制的第七天,美西方所谓“联合施压”的声浪看似密集,但只要顺着逻辑拆解就会发现:这不是什么“阵营对抗”,而是他们供应链布局失败后的集体慌神,且每一步反应都绕不开“无法摆脱对华依赖”的核心矛盾。
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中方此次管制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有法可依的制度性调整,完全站得住脚。
2025年10月,商务部发布的第61号、62号公告早已提前公示,不仅把原产于中国的稀土物项纳入管制,更将境外含0.1%以上中国成分的相关产品、稀土开采冶炼核心技术全部划入许可范围。
公告里写得很清楚,目的是履行防扩散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这和国际上任何一个负责任国家的做法都一致。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跳出来说“中国在对抗世界”,本质是回避了一个关键事实:过去几年美国一直在搞“去中国化”供应链,一边给本土企业MP Materials砸钱扩产,一边拉着盟友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现在中方补全管制漏洞,恰好让他们多年的替代计划落了空,焦虑自然溢于言表。
![]()
美国的应对手段,更暴露了其供应链自主计划的脆弱。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限制工业软件出口,看似强硬,实则是“没辙了”的表现。
要是真能摆脱对华依赖,何必用这种既伤本土企业、又推高通胀的方式施压?要知道,中方新规精准堵死了美国“曲线获取”的路——之前美国想让第三国加工中国稀土再进口,现在只要用了中国的原料或技术,哪怕在海外生产,也得经中方审批,这让美国花大力气搭的替代链条几乎失效。
![]()
欧盟的跟进则更显矛盾,甚至有点“自乱阵脚”。欧盟贸易专员先是抱怨中方管制导致旗下企业停产,转头就推出计划:强制在欧中企转让技术,还说要“参考中美经验”设投资门槛。
这种逻辑根本站不住脚,中方外交部早已用三个“反对”亮明态度:强制技术转让既违反世贸规则,也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本质是保护主义的裸奔。
欧盟自己也清楚,从稀土冶炼到磁材制造,短期内找不到能替代中国的稳定供应链;现在搞技术掠夺,无非是眼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吃力,想走捷径。可他们忘了,中方不是被动挨打的一方——商务部刚对协助美方打压中国造船业的企业启动调查,用反制清单明确传递了“你要施压,我必回应”的信号。
至于所谓“世贸站队”,更像是美西方的一厢情愿。事实上,中方一直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此前因美方加征关税多次起诉,最近还在追加诉讼;而那些拿“市场吸纳能力”说事儿的言论,根本经不起推敲——中国既要扩大出口获取技术升级资金,也在持续增加进口,完全是市场化选择,轮不到别人指手画脚。
美欧想拉着多边机构施压,恰恰暴露了他们才是破坏规则的一方:一边喊“供应链安全”,一边用政治手段拆全球产业链;一边要求中国守规则,一边自己搞单边制裁、强制转让,这种双重标准谁都看得明白。
说到底,这场博弈的核心不是“阵营对抗”,而是供应链话语权的争夺。美欧的施压看似凶猛,却掩盖不了三个绕不开的现实:中国在稀土全产业链的优势不是短期能替代的,强制技术转让等做法违背经济规律,中方有充足的法律武器和反制工具。
中方早已明确态度:愿同各国对话维护供应链稳定,但前提是尊重主权和规则。美欧要是真为自身利益着想,与其抱团搞胁迫,不如坐下来好好谈——毕竟供应链的本质是效率和稳定,靠政治操弄只会越搞越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