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讯(记者 高小雨 通讯员 高特 高婷婷)夜幕初垂,子洲县马蹄沟镇水浇湾的一处农家院落里,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一把三弦,一副甩板,说书人吴芳明清了清嗓子,指尖拨动,苍劲而富有韵律的唱腔随即划破了冬夜的寂静:“今儿不把那古书论,单表表咱村的好风尚,高价彩礼是旧思想,幸福生活自己创……”围坐的乡亲们,有的凝神静听,有的随着节奏轻轻点头,听到精彩处,爆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与掌声。这并非一场普通的民间曲艺表演,而是子洲县“非遗说书倡新风”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的一个缩影。
千年非遗 化身文明新声“传话筒”
陕北说书,这门传承千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的沃土,是当地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何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服务于当下的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子洲县找到了答案——将非遗传承与移风易俗工作深度融合。
“过去,说书内容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现在我们组织艺人创作新唱本,将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婚事新办等文明新风尚编写成朗朗上口的唱词,用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喜欢听的方式唱出来。”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此,子洲县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文艺作品征集,组织说书艺人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了解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创作了《移风易俗进万家》《厚养薄葬新风传》《山乡新韵》《山圪崂崂天地拜》等四十余部新编书目,并组建了多支“移风易俗说书志愿服务队”深入村镇巡回演出。
潜移默化 新风吹进百姓心坎里
曹莉是三川口镇杜沟岔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也是“移风易俗说书志愿服务队”的忠实听众。几年前,村里谁家嫁女儿,彩礼动辄十几万,仿佛成了一道十里八乡的“硬杠杠”。曹莉也曾认为,“彩礼要得多,女儿在婆家才有地位”。但频繁聆听来村镇举办的说书文明实践活动后,她的观念也悄然转变。“《新风赞》里唱的因为要高价彩礼,闹得小两口差点结不成婚。听着听着我就琢磨,这哪是给女儿幸福,这是给女儿家里贴堵啊!”曹莉感慨道。
当自己的女儿即将出嫁时,曹莉做出了让亲友和邻里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她主动与亲家沟通,只要了象征性的少量彩礼,并且在女儿结婚当日,将这笔钱原封不动地作为小家庭的启动资金,全部返还给了女儿女婿。
“说书唱得好,‘好女不穿嫁时衣,幸福要靠双手挣’。咱不能因为旧习俗,给孩子的新生活增加负担。只要他们俩感情好,肯努力,比啥都强。”曹莉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她的这一举动,很快成了十里八村效仿的“榜样”。
常态长效 文明之花绽放黄土地
自2022年“非遗说书倡新风”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子洲县累计开展主题说书演出180余场,实现该县村镇、社区全覆盖,直接受众超过5.8万人次。同时,借助“子洲融媒”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渠道常态化推送,切实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真正落地生根,仅2025年,子洲县发布相关短视频18个,浏览量累计28万人次。“低彩礼、零彩礼”或全额返还彩礼的新事新办案例已累计超过数百例,且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数字背后,是群众观念实实在在的转变。”子洲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非遗+文明实践’模式,让陕北说书这支‘老曲’弹出更多‘新调’,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在子洲大地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