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凡提及陈梦家,懂行之人皆会感慨万千。他的一生,爱情、才情、家国与劫难交织,远非一个“美”字能道尽。
![]()
时光回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清华园,那时北京少有汽车喧嚣,满校园玉兰绽放,穿长袍马褂的才子佳人常沿河并行。陈梦家身量颀长、眉眼温润,学识高且微笑诗意,初次见他的人,总会想起徐志摩,世间俊俏才子不过寥寥。
![]()
赵罗蕤的出现,似一场宿命碰撞。清华男生半数曾猜测“罗蕤会选谁”,结果她选中陈梦家。他话不多、不哗众取宠,手指翻着带淡淡烟草香的书页,与英气逼人的“校花”赵罗蕤,如静埋泥土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才子佳人终成眷属,可命运后来却翻了脸。
![]()
陈梦家与徐志摩、闻一多并肩,胡适夸赞、钱穆讨教。年轻时他在清华、燕大任教,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当时中国动乱,青铜器流散,他虽为儒雅书生,却踏遍美洲博物馆,只为寻回老祖宗的宝贝。国家博物馆的嗣子壶,便是他千方百计从国外带回的。有人劝他留美或去台湾,他却因“文物是国家的”毅然回国,在北京钱粮胡同买四合院,只为安放文物。
![]()
新中国成立,清华大学建博物馆,他忙前忙后、掏空腰包。他的人生,似乎总在为“救文物”奔波。
![]()
然而,命运起伏无常。1957年,陈梦家在风口浪尖写下《慎重一点改变汉字》,坚信几千年汉字不能随意废简。同年秋天,他被打成右派,下放甘肃。初到武威,戈壁滩风沙大,他却埋头简牍,写出几十万字学问,填补中国考古史空白。可一个众星捧月的才子,被发配千里,与简牍青铜为伴,内心想必翻江倒海,但他从不轻易吐露苦水。
![]()
1966年,风暴来袭。烈日下,他头戴“流氓诗人”高帽,任人辱骂。9月3日,五十五岁的他在自家院子系紧绳索,以温良、克制、讲理的极致反抗,结束了生命。两天后,红卫兵抄家,明式黄花梨椅、珐琅大盏等古物被装满两卡车,赵罗蕤孤寂地坐在空四合院发呆,一生无儿无女,晚景凄凉。
![]()
1984年,陈梦家平反,文物回归四合院,可人已不在。1988年,赵罗蕤悄然离世。亲属将文物捐给博物馆,或许这是最好的归宿。
![]()
如今,老照片上的陈梦家穿白衬衣或蓝长衫,眼里含笑,似见过世事的智者。百年后,只剩故纸堆里的笔墨与展柜中的明代木椅。若有来生,他是愿做诗人,还是文物守夜人?无人知晓,只留下一段令人铭记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