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在虹口工作30年,大柏树是我每日上班的必经之地。行色匆匆间,可曾有人忆起这地名背后尘封的往事?
“大柏树”曾唤作“大八寺”,上海话发音相近,实则字不同。听老人讲,“大八寺”是东洋人(沪语称日本人)所取之名,那里本无庙。后来,大八寺改名的新闻揭开一段历史伤疤: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中国军队英勇奋战,击毙日军步兵第7联队长林大八。日军有用战死军官命名地名的传统,“大八辻”由此而来,后来国人称之为“大八寺”或“大八字”。上世纪80年代,这个屈辱之名终被“大柏树”取代。地名虽改,可那段抗争的历史,却如烙印般刻在这片土地上,时刻提醒着我们的苦难与不屈。
梅香幽幽,正义长存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鲁迅公园附近。在这里,我知晓了另一段悲壮历史。
![]()
当年,我们常在公园做宣传、带病人踏青。一位老医生告诉我,1932年4月29日,韩国义士尹奉吉在中国爱国青年杨庆燮、十九路军军事顾问林继庸等人的协助下,制成一枚“大菠萝”炸弹,伪装成水壶模样。尹奉吉将其带入会场,一声巨响,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白川义则被炸死,他身上的204块弹片,是中国学生用锉刀一点点锉出来的!
那年冬天,我来到梅园,一株株梅树傲雪绽放,纪念着被日寇杀害的义士。几名韩国留学生交谈着走过,与这梅园形成奇妙呼应,那段为了正义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在岁月中愈发清晰动人。
钢筋铁骨,见证侵略罪痕
从鲁迅公园正门向南,一座森严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映入眼帘,外形酷似一艘行驶中的军舰,那便是四川北路2121号——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
![]()
1924年,日本侵略军为强化在上海的军事力量,在此建造驻沪军事大本营。后来日本海军陆战队抵沪,侵略者重新建造这幢大楼,1933年落成后,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迁入,这里摇身一变,成为日本侵略军在沪“最新式最坚固永久性大本营”。“一·二八”“八一三”战事皆由此发动和挑起。枪炮声、呐喊声仿佛还在楼宇间回荡,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几位年轻人说笑着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走来,恍惚间,历史的画面与现实的场景交织在一起,让人感慨万千。
铁窗肃穆,正义终得昭彰
后来工作调动,我需要经常去虹口疾控中心。当年的虹口疾控,便在提篮桥监狱边上。
一部《繁花》,让提篮桥监狱声名远扬。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首恶——谷寿夫,就曾被关押在这里。这座“远东第一监狱”围墙高耸,黑色铁门无情肃穆。抗战胜利后,这里是上海最早关押、审判和处决日本战犯的地方。1946-1948年,曾有上百名日本战犯关押于狱中,至少有13名日本战犯在这里被处决,臭名昭著的谷寿夫,后来被从这里押到了南京接受审判。
黑色铁门紧闭,我望向马路对面的摩西会馆,似乎看到当年犹太难民捧着面包走过。如今这里见证着侵略者的终局,历史的审判在这里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脚下这片土地,曾是抗战的烽火前沿。八字桥上,中日军队激烈交锋,那是抗争的怒吼;淞沪铁路旁,李白烈士的一串串电波,架起了情报的空中桥梁;还有乍浦路西本愿寺、多伦路的海军武官府、溧阳路的日军西村班……都见证了侵略者的种种阴谋与罪行,那些镌刻在街巷里的历史痕迹,如同无声的证人,在晨昏交替中诉说着民族的苦难与荣光。
![]()
这些散落在虹口街巷的历史碎片,构成了我的精神地图。每当看到年轻人在梅园拍照留念,在园区挥洒创意,在监狱旧址驻足沉思,便觉历史从未远去。抗战胜利已80周年,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加强国防力量,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大地。
原标题:《虹口记忆:我的抗战地图》
栏目编辑:张晓
本文作者:阮平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