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上阿姨,一个卖奶茶的,突然在你的人生观里搞装修。他们推出了一个子宫形状的毛绒玩具,取名“小宫举”,谐音“小公举”。连名字都透着一股精心计算过的,想让你会心一笑的机灵劲儿。
作者 | 苗子米
编辑 | 磊叔胖
题图 | 小宫举
然后,互联网就炸了。
一
![]()
一部分人觉得被冒犯了,说这玩意儿看着不适,有点猎奇,把人体器官这么赤裸裸地摆在奶茶杯旁边,总感觉像是在上生物课,而不是下午茶。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大惊小怪,说这是科普,是关爱女性,你看人家还有胃宝宝、肾宝宝,怎么到了子宫这儿,你们的神经就突然变得比输卵管还纤细了?
最有意思的是官方的回应。他们说,这是为了传递“悦己、自信、自由”的理念,提醒大家好好爱自己。
我差点一口奶茶喷在屏幕上。这话说得,就像房地产商告诉你买一套三百平米的顶层复式是为了让你拥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听上去特别宏大,特别正确,但你仔细一琢磨,就觉得哪儿不对劲。
一个毛绒玩具,一杯加了糖精和奶精的液体,怎么就承担起了“自信自由”这么沉重的KPI?这是用PPT做出来的企业文化,充满了悬浮感。难道以前没有这个“小宫举”,姑娘们就天天自怨自艾、活在封建枷锁里了?是不是以后还得推出“大脑先生”,提醒我们没事儿多思考;再来个“肝脏同志”,劝我们少熬夜喝酒?
二
![]()
万物皆可赋能,这是一个商业时代最正确的废话。一个玩具,它的本质就是个玩具。但现在不行,你必须给它一个“说法”,一个“价值”,一个能写进公关稿里的“深刻内涵”。于是,一个本来可能只是设计师灵光一闪的创意,被强行拔高,穿上了“女性主义”的盔甲,被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
你看,这才是问题的核心。那个子宫玩具本身,它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团棉花和布料。它之所以变得面目可憎或者面目可亲,全赖于我们这些看客,用自己脑子里的弹幕把它给淹了。
觉得它恶心的人,可能潜意识里,身体仍然是一个需要被遮掩的禁区,性与器官是羞于启齿的。这不怪他们,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文化教育的惯性。我们羞于谈论“性”,羞于谈论身体,以至于一个卡通化的器官都能触发警报。
觉得它可爱、是科普的人,也没错。他们试图用一种更轻松、更直白的方式来脱敏,让身体回归常识。这是一种进步,但有时候,这种进步的热情也会显得有点用力过猛,把一杯奶茶的营销,看成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最可悲的是第三种声音:“别吃女性流量,小心女拳打到飞起。” 这句话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恐惧和犬儒。他们既不关心女性是否被关爱,也不关心社会风俗是否被冒犯,他们只关心一件事:别惹麻烦。在他们眼里,所有关于女性的话题都是雷区,任何争议都是“女拳”在无理取闹。这种论调,看似在“理性”地规避风险,实际上是把所有复杂的讨论都简化成一场毫无意义的性别战争,用一个标签堵住所有人的嘴。
三
![]()
一个小小的子宫玩具,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光怪陆离的切面:商业上的言不及义,文化上的谈性色变,舆论上的草木皆兵。
商家想用一个符号化的东西,去收割一个群体的认同感,赚个盆满钵满。一部分公众用自己保守的道德观,对一个新事物进行本能的抗拒。另一部分公众则用自己前卫的价值观,试图捍卫一种他们认为正确的表达。而更多的人,在旁边敲着键盘,熟练地给各方贴上“封建余孽”或“女拳先锋”的标签,享受着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混战。
到头来,谁还记得那个玩具?它就静静地躺在那儿,一言不发。它本可以只是一个有点特别的、可爱的、或者有点奇怪的玩具,最终却被迫承载了太多本不该它承载的意义,成了各方势力互相射击的靶子。
说到底,让人不舒服的,从来不是那个子宫,而是我们这个社会脆弱而又割裂的神经。我们渴望深刻,却又只会用浅薄的方式去表达;我们渴望对话,却又只会用标签化的语言去攻击。
让子宫回归子宫,让奶茶回归奶茶。什么时候,我们能坦然地看待一个器官,就像看待一只猫、一棵树,不再给它附加那么多主义和价值的时候,那才叫真正的“自信”和“自由”。
至于沪上阿姨,我只有一个建议:下次想关爱女性,不如老老实实地少放点糖。毕竟,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可比一个毛绒玩具大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