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桐城一派
![]()
桐乡有好多俚语,都很有趣,比如大家熟知的“碗大桐乡城,筷长炉头镇”,“鸟镇北栅头,有天无日头”,“送你去鸟镇大树底下乘凉”,“桐乡不是乡,濮院不是县,上市不是市,晚村不是村”。
有调侃的,有诅咒的,也有自嘲的,既好玩,又易懂。
但“触霉头,到炉头”,好多人木知木角,不晓得这句话的来历。
前几天写了一篇推文《桐乡往事:触霉头,到炉头,趁热打铁说炉头》,文末我说第二篇关于炉头的推文正在酝酿中,说到做到,今天就兑现。
触霉头,到炉头,我们小辰光经常说,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这句俚语,所以问了他们,都云里雾里的,一脸懵逼,啥意思啊,从来没听说过。
触霉头的意思大家都懂,就是遭遇了不顺心的事,比如出门乘公交车,被小偷偷了钱包,骑电瓶车轮胎被钉子扎破了,走在马路上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一身泥水,等等,都可以说“今天运气真差,触煞霉头了”。
至于“霉头触到印度洋”,那是触霉头触到极致了,堪称触霉头的“天花板”。
但触霉头跟桐乡的炉头连在一起,确实有点费电,不,是费解。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同理,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俚语。
或许,“触霉头到炉头”这句俚语,跟下面这个传说中的抗倭故事有关。
![]()
老底子的炉头,以冶铁业闻名,明代已形成规模,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称炉头产的铁制农具品质上乘。
当时最有名的打铁师傅,叫沈东溪(1522-1566),明嘉靖年间,沈师傅率七子在炉头开设冶坊。炉火之旺,工场之大,在炉头镇首屈一指。
沈师傅信佛,与碗大桐乡城里的凤鸣寺方丈是好朋友,常跟方丈喝酒吹牛下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乱入侵告警,桐乡知县金燕奉檄筑城工竣,故桐乡城有“金城”之称。
桐乡筑城次年,沈东溪干脆把冶铸工场搬进桐乡县城,在凤鸣寺外一处空地上设炉冶铸,欲借桐乡县城之固,保全家业。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徐海、陈东率上万兵力围桐乡城40余天,他献策用冶炼时刚退炉的煤渣攻击倭寇,最终迫使倭寇退兵,桐乡县城得以保全。
当时桐乡城中守军兵力不足,再加上武器匮乏,如果想不出退敌之策,桐乡城危在旦夕,沦陷是迟早的事。
明朝冶炼用焦炭当燃料已经很普遍,因其燃烧稳定、热量更高,成为冶炼主流燃料,燃烧时的温度最高可达1000℃以上。
沈师傅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建议守城将士将刚出炉膛的煤渣,用板车一车车运至城外,均匀铺设在地上。
天黑时分,倭寇开始攻城。黑暗之中,倭寇踩在煤渣上,哪晓得那些刚出炉的煤渣还保持着高温,烫得倭寇哭爹叫娘,瞬间就失去战力。眼看攻城无望,倭寇只好撤兵,狼狈溃退,桐乡县城得以保存。
白天倭寇派出探子,才知道昨晚烫伤他们脚底板的满地煤渣,是来自炉头的冶坊。
倭寇头子不由得感叹:触霉(煤)头,到炉头啊!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