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为词坛巨匠,其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豪放的胸襟展露无遗,极大扩展了宋词境界。
他的有些作品,更是将豪放与婉约的情思完美融合,达到了“刚健含婀娜”的高妙艺术境界。
下面这5首,都是将豪放与婉约风格统一于一体的苏词名作,附上简要赏析,最后再借此总结一下苏轼词作的妙处。
1.《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这是一首以旷达对人生婉约之吟唱。
堪称是苏轼婉约与旷达完美融合的典范。
上阕写景,笔触极其细腻婉约:“风细柳斜斜”是柔美的春的姿态;“半壕春水一城花”勾勒出繁盛而宁静的城春画卷;“烟雨暗千家”则如一幅江南水墨渲染画,在朦胧中带出一丝淡淡的愁绪,将春景与千家万户的寂寥悄然联结,婉约无限。
下阕抒情,笔锋却陡然一转,展现出超然的豪放襟怀。寒食后酒醒,本是思乡情切、最易感伤之时,词人自然是“咨嗟”的。但他并未沉溺于此,而是以“休对”、“且将”两个坚决的词语进行自我疏解。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句,如同一声充满生命热情的号角,将原本可能流向哀婉的愁绪,升华为珍惜当下、超然物外的积极态度。
这里的豪放,不是金戈铁马的气势,而是一种面对人生逆境的洒脱与通透,于婉约的春愁底色上,画出了一道明亮豁达的光彩。
2.《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
这是一首风云之气与知己之情的交响乐。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作,气象恢宏,情谊深长。
开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以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象起兴,一股席卷天地的豪迈之气扑面而来。“几度斜晖”,将时空无限拉长,引出“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的历史感,这是一种看透世事变迁的苍凉豪放。
然而,词的下阕陡然转入深挚婉约的友情抒写。“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记忆中的景色清丽,充满了与知己同游的美好。“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份深厚情谊的珍视。结尾用典,虽有离别之悲,却以“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的劝慰作结,在悲凉中透出洒脱。
全词将宇宙人生的浩叹与私人情感的缱绻无缝衔接,豪放如海潮,婉约如烟霏,共同铸就了这首情谊与哲思并重的绝唱。
3.《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小注:(1)紞[dǎn]如,指击鼓声;(2)铿[kēng]然,指清亮的响声。
![]()
这是一首清梦惊断后的古今浩叹!
此词堪称苏轼“以健笔写柔情”的巅峰之作。
上阕写景入梦,意境极幽极静,婉约至极。“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的比喻清丽脱俗;“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的细节观察入微,一片静谧之中,唯有天籁,营造出空灵寂寞之境。梦醒后“小园行遍”的怅惘,更是将那种追寻幻影的微妙心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下阕则由婉约的怀古幽思一跃而入豪放的哲学沉思。“燕子楼空,佳人何在”三句,一语道破物是人非的悲剧,凝练而沉重。但苏轼并未止步于伤悼,而是迸发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喟叹,将燕子楼的故事、自身的漂泊乃至所有人类的历史都视为一场大梦。
最后,词人将目光投向未来,想象后人面对“黄楼”时,亦会发出同样的浩叹。这一刻,个人的感伤被置于永恒的时空维度中,获得了升华,婉约的情思因哲理的穿透力而变得无比深沉阔大。
4.《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
这首词中,有豪迈指点中的温情记忆。
这首送别词在洒脱的基调中暗藏深婉的柔情。
上阕的豪放色彩十分鲜明,词人嘱咐友人“莫惊鸥鹭”,体现出与自然相亲的雅士风流;“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更是以略带倨傲和亲切的口吻,展现出对旧游之地的熟悉与主人翁般的豪情,境界开阔。
词的精髓在于结尾陡转的婉约笔法“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由归期已定,突然凝视自身,发现所穿春衫仍是爱人所缝,且曾沾染杭州的烟雨。这一细节将宦游漂泊之感、对身边人的思念、对西湖岁月的眷恋,全部凝聚在一件小小的春衫之上,情感细腻深婉,意象新颖动人。
这突如其来的温情记忆,如同交响乐中的一段柔板,让前面的豪迈指点有了情感的根基和温度,实现了豪放之气与婉约之情的完美统一。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这首词,堪称宇宙意识与人伦情怀的完美合一!
这首中秋词是苏轼词艺的最高代表之一,完美体现了豪放与婉约的融合。
“把酒问青天”的起笔充满浪漫主义的豪放想象。“乘风归去”与“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则是对出世与入世这一终极命题的深邃思考,气象万千。
下阕笔触由天上回落人间,细腻描绘月照无眠的相思之情,婉约柔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对人生遗憾的深刻洞察与坦然接受,是一种理性的豪放。最终,所有情感与哲思都收束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温暖的祝愿中。
6.苏词的豪放与婉约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卓越贡献,在于他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但并非简单地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而是将士大夫的襟怀、哲人的思辨与词体固有的深美闳约之特质相结合。
其实,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的统一,并非简单的风格杂糅,本质上是其人格的体现!
苏轼既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迈洒脱,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婉沉痛。他从不拘泥于一格,而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将两种风格自然融合,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词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
苏轼词中的婉约情感是真实而深刻的,但他总能从一己之悲欢中跳脱出来,或以“诗酒趁年华”的现世热爱,或以“古今如梦”的哲学超脱,或以“千里共婵娟”的博大祝愿,为婉约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
苏轼用以表现婉约情感的笔法,往往是清空、疏朗、健朗的,而非浓艳、绵密、柔靡的。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空翠烟霏”等等,景色清丽,意境空灵,即便是写“绮罗香泽”,也如“春衫针线”般,以雅洁出之。
同时,他在抒发豪情哲理时,又常以具体意象(如江潮、明月、春水)为载体,避免空疏的叫嚣。这种艺术上的处理,使得两种风格不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形成了其词特有的“清雄”风貌。
所以,苏轼词中豪放与婉约的统一,是其人格、深邃哲思与高超艺术的必然结果。这两种看似对立的风格在苏轼笔下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其博大境界,可以说,将词这一文学体裁提升到了与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