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四十多家咖啡店的老板最近凑在一起维权,说的都是同一个事儿:有个女的专挑他们家店“碰瓷”。每次进来点杯二三十块的咖啡,喝到一半就说“杯子里有异物”,要么是一根头发,要么是一点黑色碎屑,接着就要求“免单+赔偿”,开口就要五百块。有老板调监控发现,异物是她自己偷偷放进去的,可真要较真,她又哭又闹说“欺负消费者”,不少老板怕影响生意,只能自认倒霉。
![]()
无独有偶,北京某三甲医院也出现过类似的人。有个中年男人长期在住院部走廊“蹭睡”,晚上就蜷在长椅上,白天跟着患者混进病房,蹭热水、蹭患者家属带的饭,甚至还拿走廊里的公共纸巾、洗手液回家。护士劝了好几次,他要么说“在等家人出院”,要么装可怜说“没地方住”,直到医院报警,才发现他根本没家人住院,就是把医院当“免费旅馆”。
这两年总能听到类似的事,这些人被叫做“高智商穷人”——不是真的没能力赚钱,而是把心思全用在“钻空子”“占便宜”上,靠着小聪明耍手段,专挑商家、公共机构的“软肋”下手,既不违法到被抓,又能捞到好处。今天就说说他们常用的那些离谱操作,以及为啥这种行为让人特别气。
先说说“消费碰瓷”的套路,除了咖啡里放异物,还有更隐蔽的。比如有人买衣服时,故意挑有微小瑕疵的款式,回家后剪个更大的口子,再以“质量问题”要求退货,还得要“误工费赔偿”;有人点外卖时,备注“不要香菜”,收到后却谎称“里面有香菜导致过敏”,让商家赔钱,不然就给差评。这些人特别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道商家怕差评影响评分,也怕闹大了麻烦,所以专挑小商家下手,一讹一个准。
上海有个蛋糕店老板就遇到过,一个顾客买了个68块的生日蛋糕,说“吃了拉肚子”,要店家赔2000块。店家调监控看到顾客当天吃了蛋糕还去吃了火锅,可对方拿出医院的“急性肠胃炎”诊断证明,硬说是蛋糕的问题。最后店家没办法,赔了800块,后来才知道,这个顾客在周边好几家餐饮店都“闹过事”,专门靠这个赚钱。
再说说“公共资源蹭用”的操作,除了医院蹭睡,还有人把公园、图书馆当成“免费生活空间”。有大妈每天早上带着大米、青菜去公园,用公共直饮水机淘米洗菜,中午就在长椅上吃自带的饭,下午占着公共充电插座给手机、充电宝充电,晚上还跟跳广场舞的抢场地;有人在图书馆里占着座位,却不看书,要么睡觉,要么外放视频,管理员提醒还不乐意,说“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我想干啥就干啥”。
更离谱的是“社保、福利套取”,有人明明有工作,却让亲戚朋友的公司帮忙“挂靠社保”,自己不缴钱,还骗领失业金;有人假装“生活困难”,申请低保补助,实际名下有房产、存款,只是用家人的名字登记;还有人在社区领免费发放的防疫物资、慰问品时,一次领好几份,转头就拿到二手平台上卖。这些行为不仅占用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资源,还让公共福利的公信力打了折扣。
为啥这些“高智商穷人”的操作让人特别气?不是因为他们穷,而是因为他们把“小聪明”用错了地方。明明有手有脚,能靠正经工作赚钱,却偏偏选择走“歪路”,靠欺负小商家、占用公共资源过日子。更让人无奈的是,他们的行为往往“打擦边球”,够不上违法犯罪,只能靠道德谴责或者机构的管理规定约束,很难有实质性的惩罚。比如咖啡店遇到碰瓷,报警后最多只能调解;医院遇到蹭睡的,只能劝离,没法强制处理。
不过最近也有不少地方开始采取措施。比如有些城市的咖啡店、餐饮店联合起来,建立了“碰瓷人员黑名单”,遇到有前科的人,会提前做好监控记录,一旦对方闹事,就集体报警;医院加强了住院部的管理,凭陪护证、就诊卡才能进入,避免无关人员蹭资源;社区在发放福利时,会核查申请人的真实情况,发现造假就取消资格,还会纳入诚信黑名单。
其实说到底,这些“高智商穷人”看似占了便宜,实则丢了更重要的东西。靠碰瓷赚来的钱,花着不踏实;靠蹭资源过日子,永远没法真正改善生活。而那些被他们欺负的小商家、被占用资源的公共机构,以及真正需要帮助却没得到的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高智商穷人”?是消费时遇到碰瓷的,还是在公共场合看到蹭资源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觉得该怎么处理才好?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