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平:从牧牛童到一方父母官的传奇续章
薛平赴外县就任那日,村口挤满了送别的乡邻。王寡妇拉着他的手,将一布袋亲手缝制的布鞋塞进他行囊,眼眶泛红:“孩子,到了外头要好好保重,常给咱村里捎个信。”李员外也亲自赶来,递过一封书信:“此去任上若遇难处,可凭此信寻我旧友相助,切记为官当以民为本。”薛平一一躬身谢过,望着熟悉的乡邻与那片曾让他扎根的土地,暗下决心定要做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到任后,薛平第一件事便是走遍全县村落。他发现这地方多山地,百姓多以种玉米、高粱为生,可连年干旱让收成锐减,不少农户只能靠借粮度日。他想起当年在老家调理荒地的法子,便召集各村村长,提议因地制宜兴修水利。起初,不少人犯嘀咕:“咱们这儿山高石头多,修水渠可不是易事,万一劳民伤财还没成效咋办?”薛平却不气馁,带着随从翻山越岭勘察地形,手绘水渠图纸,还自掏腰包从邻县请来懂水利的匠人。
动工那天,薛平卷起衣袖与百姓一同挖土、搬石。他沿用当年在瓦罐存水的巧思,在水渠沿途挖了数十个蓄水池,雨季存水、旱季灌溉;又借鉴种药材的经验,指导百姓在山地边缘种上耐旱的黄芩、柴胡,既能当药材卖钱,又能固土保水。有农户担心药材销路,薛平便亲自写信给城里的药商,承诺以公道价收购,还派人护送药材进城,免去百姓的后顾之忧。
这年秋冬,县里又遇蝗灾,眼看即将成熟的庄稼要遭劫难,百姓急得团团转。薛平却异常镇定,他想起当年用破铜盆驱雀鸟的法子,让人在田间竖起数根长杆,杆顶挂上风铃与彩色布条,风一吹铃响布动,再组织村民分组巡逻,用竹筐捕捉蝗虫,还将捕到的蝗虫晒干后磨成粉,掺在饲料里喂家禽。众人见他办法多,也渐渐安下心来,跟着他一同抗灾。最终,县里的庄稼虽有损失,却远少于邻县,百姓们都感念薛平的智慧与担当。
任满三年,薛平所辖的县不仅粮食丰收,药材产业也渐渐兴旺,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上级官员巡查时,见此处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便将他的政绩上报朝廷,薛平也因此得以升任知州。
赴任知州前,薛平特意回了趟老家。此时的村子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他当年修的水渠仍在滋养着田地,李员外家的后人还沿用他的法子种庄稼、养蜜蜂。王寡妇见他回来,拉着他看村里新盖的学堂:“这学堂是用你寄回的钱盖的,村里的娃娃们都能读书认字了,将来也能像你一样有出息。”薛平走进学堂,看着孩子们朗朗读书的模样,想起自己当年就着油灯学认字的日子,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
后来,薛平在知州任上依旧勤勉,他兴办学堂、修缮道路、改革赋税,所到之处皆受百姓爱戴。有人曾问他,从牧牛童到知州,究竟靠的是什么?薛平总是笑着答道:“当年我以为那块地是宝地,后来才明白,真正的宝地从不在土里,而在心里。心里装着百姓,手上肯下苦功,就算身处逆境,也能闯出一条路来。”
多年后,薛平告老还乡,仍时常到田间地头走走,教年轻农户种庄稼的窍门,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而他“勤劳为宝、人心为宝”的道理,也如同村里的水渠一般,代代流传了下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