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月14日18点,高连长,咱真能守住这块山头?”副班长孙金榜压低声音问。高成山没有多说,只回了三个字:“五天,活下!”山风卷着硝烟味,把这句话推到每个战士耳朵里。
那时的朝鲜战场已进入拉锯状态。美韩联军凭借火力频频试探,志愿军则依靠阵地死扛。中东部战线的938.2高地,是鱼隐山防线的一颗门栓,如果掉了,敌人的炮口就能直指元山港。放眼整条前沿,这里只一平方公里,却攸关几十公里防御的安危。
第六十八军二〇四师六一二团六连奉命前往。团部挑中六连,并非盲选。河北易县出身的高成山三次立功,硬是把一个普通连带成模范连。副营长打趣:“哪怕给他一把铁锹,他也得挖出个火力点。”
![]()
进山当夜,寒气刺骨。高成山带着排长们爬完每一道山脊,反复比划射界、预留退却通道,连单兵掩体的位置都计算好角度。兵火配置图摊在干枯松针上,密密麻麻像织网。有人问为啥这样细,高成山笑:“敌人炮弹多,坑道多一尺,命就多一分。”
拂晓前,敌军先侦后攻。黑影涌到三十米处,高成山冷声一句“打”,机关枪与手榴弹几乎同时爆响,第一波进攻像被锯断的木桩倒下一排。当天七次冲锋全部被压回,阵前丢下一片钢盔与步枪,统计战果,敌人140余具尸体。连队却只减员4人。
16日晨,十余架F-51呼啸而至,凝固汽油弹把松林烤成焦炭。炮击持续了两个小时,石土混合着焚木味呛得人直咳。轰击刚停,步兵又压上来。五班阵地被撕开口子,高成山拎着冲锋枪爬坡,途中肩膀挨了一片弹片。他先让八班制造佯攻声势,自己率六名幸存者钻进敌侧后。刺刀、短点射、手雷,十分钟就把五班阵地夺回来。这个声东击西的动作,连敌军无线电里都响起急促的咒骂声。
连队弹药开始告急。夜色里,战士们摸向山腰,把敌军尸体上的步枪弹包拽下来。有人困得睁不开眼,就抓几片树叶叼在嘴里提神。水更稀缺,两沟溪水点点火光下被封锁,只能清晨舔露珠。副指导员说:“能喝一口算赚。”
![]()
19日夜,六连仅剩37人,仍沿着山顶撑出半弧形火力网。高成山把所有机枪集中在主峰,像收拢拳头一样准备迎击。天一亮,美韩联军先轰出一千余发炮弹,岩石被削去两米多厚,松树根裸在空中像灰白筋脉。随后,两个团的步兵重新拼凑队形,蜂拥而上。
上午与中午的三次冲锋被迫退时,敌军医护抬走的担架已经排队到山脚。黄昏第四波来势更猛,六连子弹见底,战士们干脆把炮弹皮、铁锹甚至石块砸向山下。连卫生员、理发员都端起枪加入火力点。局面最紧时,高成山冲向一挺无人的重机枪,刚端起枪把,一颗子弹正中额头,29岁的连长倒在砂石上,血与尘混成深褐色泥浆。
倒地前,他没来得及说什么。孙金榜红着眼狂吼一声,带头冲下去,用机枪扫出一片火舌。山后赶到的增援分队顺势突击,敌军终于崩散。五天四夜,六连100余人硬吃下美韩联军两个团外加数十架次飞机的火力,击毙伤敌1800余人,自己阵亡73人,负伤28人,主峰阵地依旧插着猎猎军旗。
![]()
消息送到师首长处,老营长沉默很久,只说一句:“高成山,这个连长,算是把六连的名气钉死在朝鲜山头了。”1952年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追授高成山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六连被定为“高成山连”。
有意思的是,战后调查显示,美方对938.2高地的作战计划,原本估算用24小时即可突破,谁也没想到被一支百人队伍硬拖成120小时。战术教案里专门标记:高成山用“弹性防御+侧后反击”配合“集中机枪火网”,令敌方面面受制,这些经验至今仍被研究。
如果只看数字,人民日报的战报已足够震撼;但细听老兵讲述,才能捕捉到那些顽强背后的细节——树叶烟、山岩露珠、夜色中摸弹包。这些看似琐碎的画面,比任何豪言更能解释“为什么能赢”。高成山留下的,不仅是战绩,更是一种把困难踩在脚下的倔强方式。后来的新兵走进六连营房,总会抬头看到墙上那行字:“五天,活下!”说这话的人早已长眠,话却成了连队最锋利的刺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