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概没有比朱元璋更加矛盾的人了。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两极分化,褒贬不一。
一方面,他驱除元朝,光耀中华,且重视百姓,让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另一方面,他对于大臣们下手极狠,什么剥皮实草都是家常便饭,堪称“大臣收割机”。
![]()
至少在兔死狗烹这一块,中华上下五千年,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当初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一帮兄弟们,只有5人得以善终。
那么这5人都是谁?他们又是为何能从朱元璋手里逃过一劫的呢?
朱元璋兔死狗烹
古代300多位皇帝里,要说谁的话最不能信,那必须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当初他拉着一帮兄弟打天下的时候,说好了“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结果他当上皇帝后就变卦了。
他那帮兄弟们大多被他给“咔嚓”了,而剩下的几个人都颤颤巍巍,生怕步了其他人的后尘。
![]()
更离谱的是,那些被他“咔嚓”了的兄弟们,个个都手握丹书铁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免死金牌。结果没有丹书铁券的大臣,反而活下来的几率更高一些。而他对持有丹书铁券的兄弟们,反而下手更狠。
因此后人调侃说:“这哪里是什么免死金牌呀?这分明就是催命符!”
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是专门针对这帮功臣的。
虽然朱元璋对功臣们大肆杀伐的理由是他们要谋反,但是除了一些愣头青以外,根本没人信。
![]()
首先,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一帮文臣压根就没有谋反的能力。
至于武将,只要朱元璋在世一天,他们就没那胆子。毕竟人的名树的影,朱元璋的威信让人们没有胆量去反抗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西汉的时候,吕后当初大肆打压宗室、诸侯王以及开国功臣,但是这群人却声都不敢吭一声。还要等到吕后去世了,才敢铲除吕氏一族。这就是吕后的威望所导致的。
相较于吕后,朱元璋的威信更盛吕后十倍,谁敢谋反?
![]()
既然没人相信功臣们会谋反,那么自然好奇了,是不是这些人哪里得罪了朱元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其实事情也没什么复杂的,不过四个字“兔死狗烹”罢了。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实在是屡见不鲜,说实话都有些见怪不怪了。可问题是,做得像朱元璋这么直白,都不带遮掩的,找不出第二个人。
和朱元璋一样“诛杀功臣”出名的,还有刘邦。但是刘邦的“吃相”可就好看多了,他只打压那帮异姓诸侯王,而且事后还留下了一个最听话的长沙王来为自己充当门面,以免别人说他背信弃义,容不得人。
![]()
而且刘邦对于那帮没有封王的功臣,还是很不错的,个个封了列侯,高官厚禄养着。哪里像朱元璋,只知道喊打喊杀。最后弄得自己晚年想找个老兄弟唠唠嗑,回忆一下往昔都难。
好在朱元璋还没有完全糊涂,他虽然对于功臣们大开杀戒,但是依然留下了几个人,使得他们得以善终。只不过他们得以幸免,都有着各自的缘由。
魏国公徐达
这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魏国公徐达了。
要说一干功臣之中,谁和朱元璋的感情最好,那自然是徐达和常遇春了。可以说没有他们,朱元璋根本坐不上这个皇位,他很可能早就被陈友谅陈沉湖底喂鱼了。
![]()
因此朱元璋对于这二人的感情是很特别的。打个比方的话,他们就好比刘备、关羽、张飞。
别的不说,就看看朱元璋在得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时,那叫一个哭天喊地。也正因为常遇春的关系,他才一再容忍常遇春家的纨绔子弟常茂,对其犯下的一对错事,只是训斥,还想方设法培养常茂。
即便常茂难堪大用,还险些酿成大祸,朱元璋依旧留他一命,只是软禁起来。这都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常遇春的感情不一般。
常遇春都如此,对于徐达这个活得更久的老兄弟,朱元璋自然更加器重。
![]()
当然,徐达得以善终,圣眷是一方面。此外他自己也很有分寸,很会做人。
举两个例子。这第一个是徐达和朱元璋下棋的事情。
朱元璋作为有名的“加班狂魔”,他很少有休息时间的。于是有一次,他难得有闲,就叫来徐达陪他下围棋。
朱元璋没啥文化,就是个粗人,识字都是后来补的,下棋自然没啥水平。说白了就是个破棋篓子。
![]()
相比之下,徐达可谓是棋艺高超了。但是下棋怎么能赢皇帝呢?那可不是臣子该做的事情。
可问题是,就朱元璋那棋艺,想要输给他还真的很有难度。
好在徐达不是一般人,他绞尽脑汁后竟然找到了办法。在赢了朱元璋后,他立刻下跪,请朱元璋站起来看看棋盘。只见徐达的棋子形成了“万岁”儿子。
徐达趁机说道:“臣一心想要让陛下开心,全部心思就在想着如何走出这两个字。幸亏陛下放水,臣才得以侥幸赢陛下一局。”
![]()
看着棋盘上的“万岁”二字,再听了徐达的一番话,朱元璋又怎么会生气?于是大龙颜大悦,干脆将莫愁湖赏赐给了徐达,以示恩宠。
而通过此事,也足以看出徐达的机智,以及善于和朱元璋相处。
这第二件事则是对待元顺帝的态度上。
当时徐达奉命攻打元上都,而元顺帝正在城中。古代攻城,讲究围三放一,为的是让城中守军觉得有机会逃跑,进而无法生出放手一搏的想法。这样更容易以更小的代价拿下城池。
![]()
但是这都是兵法,等拿下城池,还是要派人去追这些溃兵的。
然而徐达却故意在城中耽误了不少时间,等派人去追击的时候,元顺帝已经逃远了。
当时常遇春还在世,他对徐达很不满,认为正因为徐达太磨叽,元顺帝才得以逃脱,使得自己失去了一场大功。
徐达耐心地解释道:“我是故意放走元顺帝的。元顺帝这人落到我们手里,反倒不是好事。杀了他,会激起元朝遗民的反抗,不利于陛下的大业。留着他吧,他毕竟曾经是天下共主,难道你让陛下给他一块封地,让他养老?你想气死陛下?最好的结果就是让他跑掉,自己老死。”
其实徐达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留着元顺帝,他们才有利用价值,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
这都体现出徐达善于谋身。也正因为如此,徐达才能得以善终。
至于朱元璋送给徐达一只烧鹅,要了徐达性命,纯属谣传。毕竟清朝为了体现自己得天下是顺应天意,没少黑朱元璋。有名的“火烧庆功楼”就是清朝编出来的。
事实上清朝编撰的《明史》里都写了,徐达是病逝的,和朱元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
信国公汤和
汤和这人在一干明初开国功臣里绝对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发小,更是朱元璋的“领路人”。
朱元璋当初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皇觉寺当了和尚。但是当和尚不仅没前途,而且也朝不保夕。
这时候他收到了好友汤和的书信,汤和告诉朱元璋,自己跟随了义军首领郭子兴,在其麾下当个千户。他觉得自己发达了,于是想要拉朱元璋一把,叫他一同参加义军。
患难见真情,汤和人生得意,朱元璋却人生失意。此时他还记得朱元璋,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因此他们的感情也远超一般的发小。
![]()
更重要的是,汤和这人拿得起放得下。朱元璋到了义军后,作战勇猛,于是汤和主动让贤,做了朱元璋的手下。
此后当朱元璋和郭子兴发生冲突的时候,汤和也是站在朱元璋这边。可以说他是跟随朱元璋最久的人了。还数次有恩于朱元璋。这都是其他功臣无法比拟的。
而且汤和这人很知进退,他深知“站得越高摔得越狠”的道理。他多次故意犯错,避免了自己升迁太快,权势太大。而且他年纪大了后,干脆主动辞官。
这下子弄得朱元璋不好意思了,一个劲问他要啥赏赐,想好好补偿他。
![]()
汤和却只要了100个美女,还口口声声说:“都说多子多福,微臣打算发挥余热,弄出个百子千孙来,到时候见了先祖也脸上有光。”
朱元璋听了,笑骂他“老不正经”。
就这么一个聪明人,想不得善终都难。
曹国公李文忠
这李文忠可是大有来头,他乃是朱元璋的二姐之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甥。
![]()
而且朱元璋这位二姐夫心地善良,当初朱元璋家中遭灾,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二姐夫家没少接济朱元璋一家。其实当初二姐一家也不宽裕,但是二姐夫依旧尽量帮衬朱元璋一家。光这份恩情,就让李文忠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与其他功臣不一样。
更别提他还是朱元璋少有的几个亲人之一了。
而且李文忠这孩子能征善战,是个做武将的料。加上朱元璋的悉心培养,使得李文忠成为了不输徐达、常遇春的名将。
只不过李文忠和他的父母一样,心地善良。当初“胡惟庸案”发生,李文忠多次上奏,希望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
![]()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暴脾气,容不得别人和他唱反调。加上他当时正在气头上,一气之下,打算斩了李文忠,以儆效尤。
还是马皇后跑出来求情,说李文忠是朱元璋除了妻儿以外唯一的亲人了。更何况,处死李文忠,朱元璋对得起自己的姐姐、姐夫吗?
朱元璋这才幡然悔悟,放过了李文忠,只是将其训斥一番。
要不是有马皇后,要不是李文忠身份特殊,他想要得以善终,还真不太可能。
![]()
卫国公邓愈
邓俞虽然名气比不上前面几位,但是能在明初当上国公的,又怎么可能是一般人?
这邓愈和前面几位一样,那也是战功赫赫,他这国公之位是凭着实打实的战功换来的。
但是邓愈这人有个优点,埋头干事,其他事情他都不掺和。朝堂上的拉帮结派,他不参加。朱元璋大杀特杀,他也不闻不问。甚至他在朝堂上待着的时候都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外面领军打仗。
可以说他是另一种“加班狂魔”,他不是在出征,就是在出征的路上。
![]()
其他大臣和朱元璋耍心眼,邓愈从来都是埋头做事。其他大臣仗势欺人,纵容家人胡作非为,想着法子享受荣华富贵,他邓愈直接没这功夫,因为他在忙着出征。
虽说朱元璋想“鸟尽弓藏”,但是他终究要留下些能打的大臣。邓愈的表现明显让朱元璋很满意,自然要留下他。
只可惜邓愈因为连年征战,身体熬不住了,结果在出征途中病逝。朱元璋悲痛不已,下旨停朝三日,并且亲自迎接邓愈的灵柩。
邓愈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老老实实做人,反而能有好结局。
![]()
长信侯耿炳文
耿炳文这人,在一干功臣里属于小透明的存在。他不仅没能混个公爵,即便在一众侯爵里,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主要是耿炳文这人只有中人之姿,能力并不算出众。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透明”,却能从朱元璋的手下活过来,自然也是有其优点的。
别的不说,他这人听话,服从命令。朱元璋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朱元璋要他往南,他绝不往北。
![]()
但是他这人太听话了,以至于有时候需要随机应变的时候,他就不行了。因此他也犯过好几次错,打了一些败仗。
也正因为如此,他一般都是以副将的身份随军出征,从未做过军中主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用兵规规矩矩,稳扎稳打,绝不会剑走偏锋。在天下方定之后,耿炳文这种人是很适合守江山的。
更何况耿炳文的能力不算出众是和明初的那一帮“妖孽”作比较的。但是当那帮“妖孽”大都被朱元璋除掉后,耿炳文已经是少有的名将了。至少当时已经很难找到比他优秀的将领。
![]()
加上这人听话的性格,朱元璋将他留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希望他能为朱允炆保驾护航。
后来朱棣谋反,朱允炆派出耿炳文。耿炳文虽然吃了些亏,但是以朝廷的资源优势,加上他稳扎稳打的性格,耗死朱棣易如反掌。
但是朱允炆却临阵换将,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以至于江山易主。朱允炆但凡重用耿炳文,朱棣就没机会翻身。
只能说一切皆有天注定,白浪费了朱元璋为朱允炆所做的一系列安排了。
参考资料:
《明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