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
![]()
双甲子上下求索,百廿载弦歌不辍。10月16日的中国农业大学,金风送爽,草木葳蕤,旌旗欢腾,喜盈校园。上午10时,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学校奥运馆隆重举行。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和关心支持中国农大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相聚线上线下,共同见证中国农业大学百廿荣光。
![]()
110多年前
农科大学的第一批学生都有谁?
他们毕业后去了哪里?
70多年前
农大的校车“长”什么样?
40年前
农大毕业的第一名博士是谁?
夺得中国播种面积
“四连冠”的玉米品种是什么?
这些中国农大“冷知识”
你知道吗?
120年的漫长时光里,一代又一代农大人,执着地留给后来者,留给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礼物——
红色的基因
金色的情怀
绿色的希望
农大人接受这份跨越百廿的馈赠,又一次推开时光之门,走进岁月的田野,拾得的正是那些沉淀在岁月流沙中的金粒——“最农大”,那些属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最”与“第一”。
百卅年前,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唯一的成果。
![]()
百廿年前,艰难起步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从建校之始就担负起教民稼穑、科学救国的历史使命。
![]()
百拾年前,农科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入学前几乎都曾担任过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员;毕业后,他们或投身农林事业,或办教育、办实业,力求以所学改变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百年前,农大历史上有了第一个党支部,成为革命时期的坚强战斗堡垒。
历经百年风雨,农大人初心弥坚,红色基因历久弥新。
![]()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在南迁、西迁的路上,在云南、在陕西,农大人考察农业、采集标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栉风沐雨,弦歌不辍。
还有一批农大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踏遍延河山水,科学考察,发现了“烂泥洼”,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此,丰衣足食,有了“不一般”的“南泥湾”。
![]()
![]()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这首歌,农大人肯定唱过;这首歌,解放区的人民肯定为农大人唱过。解放区“最高学府”的农大人,办糖厂、开兽医院,推广农技、指导生产,造福边区百姓,在广袤田野和繁茂森林的“大自然课堂”培育英才。
![]()
“今天全国范围内,以这样大的力量,办这样的学校是头一个。”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负责人在宣布成立农业大学的时候,传达了中央人民政府对这所学校的“重大注意”:“我们建设这个学校,对中国农业及农业教育要树立新的榜样!”
从那时起,农大人激情满怀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
从此
农大人创造了更多“最”
更多“第一”
每一个“最”
每一个“第一”
都像一颗投入时间长河的石子
漾开涟漪
轻轻拍醒心灵深处的点滴记忆
中国农大之“最”,不在于高耸,而在于深植。不急于向天空炫耀高度,却将全部的智慧与热忱,化作万千根须,沉默而坚定地扎向大地的最深处;不在意收获季节的喧哗,却执着于那些耕耘时节的寂寞与坚守——充满金色的情怀,播撒绿色的希望。
或许,这些“最”,这些“第一”,终将成为过往。但百廿时光熔铸成的“农大精神”和“农大气质”,却会长久地萦绕于心。
“只有不忘来时路,
才能走好未来路”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祝中国农大120岁生日快乐!
部分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罗雨涵
推荐 · 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