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提到广州,很多人应该都会想起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北京路的骑楼老街,可实际上,广州这座常被默认“临江不沿海”的一线城市,其实藏着一片沿海区域,那就是南沙区,它坐落在广州最南端,扼守珠江出海口,是广州唯一的出海通道,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手握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城市副中心三重身份,南沙区一边承载着广州“向海发展”的野心,一边又要面对大湾区内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高手”的竞争,这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质,让它成了广州未来发展的“关键牌”。
![]()
第一次去南沙区,感觉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与市区的闷热不同——远处的南沙港码头吊机林立,巨型货轮正缓缓靠岸;路边的指示牌上,“前往香港国际机场(南沙码头)”的字样格外醒目,提醒着这里与港澳的紧密联系。当地朋友说:“以前南沙就是广州的‘远郊区’,到处是农田和鱼塘,现在不一样了,高楼盖起来了,地铁通到家门口,连香港的朋友都常来这边做生意或者游玩哦!”
![]()
而这份“蜕变”,藏在南沙区的“硬核实力”里。作为广州唯一的沿海区域,南沙港是珠江三角洲西部唯一的深水码头,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在这里,每周有数百班货轮往返于全球各地,从汽车零部件到电子产品,无数“中国制造”从这里出发,运往世界各地;而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更是能造出万吨级巨轮,让南沙成了“中国造船业的重要名片”。在南沙自贸试验区展厅里,工作人员介绍:“南沙不仅是广州的出海通道,更是大湾区的‘交通枢纽’——通过广深港高铁,1小时能到香港;通过南沙港铁路,能连接珠三角城际铁路网;未来还要建跨海通道,直达深圳前海,到时候南沙的‘C位’优势会更明显。”
![]()
南沙区的“野心”,还体现在它的“多重身份”上。从1993年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05年成为广州行政区,再到2012年获批国家级新区、2015年挂牌自贸试验区,南沙区每一步都踩在国家战略的“关键点”上。如今的南沙,不仅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还承担着“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角色——在南沙湾片区,港澳青年创业园里挤满了来自香港、澳门的年轻人,他们带着科技项目来此落地;在庆盛片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经开学,两地学生一起上课、做科研,打破了地域的界限;甚至连政务服务都实现了“跨境通办”,让“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从概念变成现实。
![]()
但南沙区的“突围之路”,并不平坦。在大湾区内,深圳前海凭借科创优势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珠海横琴依托澳门资源主打中医药、文旅产业,东莞松山湖则在半导体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对手”的强势,让南沙区必须找到自己的“独特赛道”。有专家分析:“南沙的优势在于‘综合型枢纽’——它既有港口、铁路、机场(通过合作对接)的交通优势,又有足够的土地空间承接产业;但要想脱颖而出,还需要在‘深港澳合作’上做文章,比如进一步打通人才、资金、技术的跨境流动通道,让南沙真正成为‘大湾区的桥梁’。”
![]()
如今走在南沙区,能清晰感受到“成长的痕迹”:蕉门河两岸,新建的写字楼还在装修,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南沙湿地公园里,游客们乘着游船欣赏红树林,远处的货轮缓缓驶过,形成了“生态与产业共存”的独特画面;而在南沙湾的海边,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放风筝,海风拂面,远处的伶仃洋波光粼粼,让人想起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诗句,只是如今的伶仃洋,早已不是当年的“孤绝之地”,而是成了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
![]()
如果你下次再去广州,不妨花时间去南沙走走:在南沙港看看巨轮出海,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感受校园里的“双城氛围”,再到南沙湿地公园吹吹海风,尝尝当地的海鲜——南沙的对虾、青蟹肉质鲜嫩,做法带着当地菜的清淡。你会发现,广州的这个“沿海C位”,虽然还在成长,却已经展现出“向海而生”的活力,它或许需要时间才能真正“脱颖而出”,但这份“潜力”,已经足够让人期待哦!你觉得呢?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