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9.99%的普通人,不该从历史中消失|专访王笛

0
分享至



(图/图虫创意)

上《十三邀》,录《圆桌派》,每年参加大量讲座、学术活动,历史学家王笛在这样高强度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节奏之下,依然保持高产。

今年,他69岁,接连出了两部书。一是他的“茶馆百年史”第二卷《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终于出了简体字版;二是两卷本《中国记事(1912—1928)》,近900页的巨著。

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孙江说,王笛是“农耕型学者”,深耕细作,稳扎稳打,不激不随。新周刊《世界观》栏目与王笛关于历史观的讨论,就从他的农耕生活说起。

✎作者 | 朱人奉

✎编辑 | 谭山山

“你知道怎样种出一吨重的南瓜吗?”

历史学家王笛问我。大约5年前,我曾经在成都听他闲聊,说起他在美国家里种菜的趣事。现在,我从他那里得到了答案。

“买点堆肥,然后盛一桶水,抓几把堆肥放入水里,还可以加入一些糖。再拿用来养鱼的氧气泵,放水桶里‘咕咚咕咚’输氧24小时。堆肥里的生长菌会和氧气、糖分发生作用,密集生长,24小时后,你就得到了最好的有机肥料。把它浇到植物根部、叶子和果实上,蔬果会长得非常好。按照这个方法,我种出来的丝瓜可以达到近1米长、手臂般粗,一根能吃好几天。”

当一个历史学家去学种菜,他也会用钻研历史的态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去做大量的文献阅读与调研。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孙江曾经戏称,自己是游牧型学者,而王笛是农耕型学者。王笛谈到农事时,尽管访谈已经进行了3个多小时,他仍然兴致盎然。

“我对植物如何生长非常感兴趣,也喜欢到大自然里边去,开一两小时车去钓鱼。”王笛给我展示了一张渔获照,照片中他提着一条巨大的鲈鱼——像人们印象中的钓鱼爱好者一样,和战利品合影留念。

种菜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样的土壤、肥料、气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都有科学的方法。“但历史没有规律,历史是一连串的偶然。”对王笛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观——他不相信历史阶段论、历史决定论、历史周期率等种种试图从历史中提取规律的可能性,更是他个人在将近70年的人生里的一大感触。


在节目《十三邀》里,王笛与许知远在一个小茶馆里进行对谈。

如果王笛的人生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者换成另一个生长环境,今天也许就没有历史学家王笛了。

小时候,王笛住在成都布后街,稍后搬到成都东门一带。过了东风大桥就是乡下的田野,他经常跑到那边去钓鱼、游泳。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在游泳时溺水身亡,那是王笛父亲同事的孩子。还有一次,王笛在攀爬成都古城墙时,上面掉落一块大砖头,几乎就要砸中他的脑袋。

在王笛家附近的梓潼桥,沿街开着各种店铺,包括茶铺、早餐铺、卤菜铺、杂货店、酱油店等。他常常拎着瓶子跑到梓潼桥打酱油,跟哥哥用6分钱合买一个卤兔头,一人吃半个,一路走一路吃,最后走到卖小人书的书铺上,站定了,津津有味地看漫画。同学叫他“茶客”,今天他已经不记得这个绰号的来历,仿佛有一种“命中注定”的因缘,牵引着他成为研究茶馆的历史学家。

上大学以前,王笛从未想过要研究历史,他的志愿是成为一名专业画家。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笛从小就热爱画画。中学毕业后,他去了铁路局,先是在基建分局的砖瓦厂搬砖,干了差不多一年的重体力活。因为会画画,后来他被调到工会负责刷标语、画墙报,算是一份体面工作。如果没有参加高考,现在的王笛也许已经是铁路局的退休干部。

1977年,高考恢复,王笛准备报名考试,被父母劝住了。他们担心读书人再次遭遇“臭老九”的命运,认为还是铁路局的铁饭碗有保障。考试那天,王笛正在上海出差,看到参加考试的人们纷纷走进考场,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弃了。那个瞬间,王笛站在街头,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参加下一年的高考。

王笛本来想考中文系,他想着文学和美术更近,可能以后还有机会当画家。结果,他的历史考了最高分,被四川大学历史系录取。


王笛是四川大学历史系七八级毕业生。倒数第二排左起第11位为王笛。(图/受访者供图)

1979年年底的一天,王笛去上政治经济学的课。当时,这门课属于大课,77级、78级的100多个大学生一起上。课间休息时,老师把麦克风接上收音机,广播中传来一条响亮的消息,在教室里回荡——“邓小平同志即将于明年1月访美”。全班同学瞬间欢呼,掌声雷动。

1985年读完硕士后,王笛留校任教,在川大教了6年书。1991年,他赴美留学。

“如果没有去美国留学,你会成为一个研究微观史的历史学家吗?”我问王笛。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跨出封闭的世界》完成于在川大读研期间,是他对1644年至1911年长江上游地区的社会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研究的成果,体大思精,与他后来为一个茶馆、一群袍哥写的微观史著作有明显不同。

“绝对不会。”王笛的回答很干脆,“如果不出去,我看不到、也不懂什么是微观史。”

到美国读博后,他慢慢打开了史学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从新文化史中衍生的微观史,在欧美史学界颇为流行,出现了不少杰作。从《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马丁·盖尔归来》《接生婆的故事:玛莎·巴拉德传》等微观史经典著作中,王笛看到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向,如同卡洛·金茨堡在《奶酪与蛆虫》的序言中所说:

“曾几何时,历史学家们大可以被扣上只想知道‘帝王丰功伟绩’的罪名,但今时今日,这显然已经不再是事实。他们越来越多地转向了那些被前人沉默略过、弃之不顾或全然无视的东西。”

因此,微观史首先是对传统的宏观史、帝王史的反思,但并非站在其对立面,而是对历史图景的重要补充。“我并不反对帝王史。帝王将相对历史有如此大的影响,当然要书写。问题在于,他们只占总人口的0.01%甚至更少,凭什么占据99.99%的历史篇幅?这极不公平。”王笛说,微观史必须关注99.99%的普通人,这些nobody(小人物)和anybody(普通人)才是历史的主体。

留美期间,王笛越来越多地想起家乡成都街头的小人物,尤其是街头巷尾的茶铺里,那些来来去去的茶客和忙忙碌碌的伙计。如何为他们撰写一部历史?完成《跨出封闭的世界》30多年后,当他再一次去研究一个大时代,书写1912年至1928年的中国,他会如何着手?

以下是王笛的回答。



普通人在历史上并非碌碌无为

《新周刊》:“茶馆百年史”第二卷简体字版出版,至此,你的“茶馆百年史”算是完成了。孙江教授对《茶馆》有相当高的评价,他改写了希罗多德《历史》的开头来概括《茶馆》的意义:“在这里发表出来的是川人王笛的研究成果,其目的在于保存成都茶馆的功业,为了不至于因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为了使茶馆里发生的那些令人感叹的过往的痕迹不致失去光彩,特别是为了把它们盛衰的原因给记载下来。”回过头来看,研究茶馆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王笛:刚开始时,我感到茶馆是无法进行学术研究的。在《跨出封闭的世界》里,关于茶馆的内容只有几页,没法写更多了。那时候,我不知道哪里有关于茶馆的资料,也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过去也有人写过茶馆,但不是作为历史来研究。大家都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很有趣,但这种现象究竟有什么意义,大家从未思考过。

不光是历史学家,普通人对茶馆的研究也不关心,因为人民对自己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空间是麻木的。中国人喜欢读大历史。从小到大,他们接受的历史教育是把历史作为激励、调动民族情感的一种工具。二十四史都是大历史,而且是王朝的历史,按照朝代更替和皇帝纪元来编写,这是中国通史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书经常被质疑:你研究这些有什么意义?


在成都,历史上大大小小茶馆和茶铺,有过许许多多的“功能”:社交场所、同乡会、职介所、婚姻介绍所、剧场、露天电影院、旅店、皮包公司办公室等等,并提供掏耳朵、足疗、擦鞋、流动报摊、流动小吃摊等服务,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图为今天成都铁像寺水街的茶馆,中间是戏楼。(图/图虫创意)

《新周刊》:你在“茶馆百年史”第一卷里写过,曾经幻想自己穿越到20世纪中叶的成都,告诉茶馆里的人,你要为他们写一部历史,结果却遭到他们的嘲笑。

王笛: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在茶馆里喝茶无非就是混日子,碌碌无为,对社会没有贡献,哪里值得历史学家去进行研究呢?老百姓认为自己是渺小的、不值一提的,遇到不公不敢抗争,需要表达诉求时也不敢说出来,因为人微言轻,说了也没有用。我认为,这是错的,也是传统历史观所造成的结果。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虽然在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对社会的贡献上,人和人有所不同,但人人都应该享有尊严和平等的权利。

我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碌碌有为》。我想说,我不反对写帝王的历史、王朝的历史。帝王将相对历史的影响更大,当然要写。但是,他们占总人口的比例连0.01%都不到,为何占据了99.99%的历史篇幅?这极不公平。难道那些占99.99%的人口,就应该在历史上消失吗?我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被历史铭记,但是,我们能否为普通人群体在历史上留下应该有的位置?


王笛写茶馆,也画茶馆。在《茶馆》《袍哥》《那间街角的茶铺》等作品里,王笛画了不少关于茶馆的插画。(图 /王笛)

《新周刊》:中国是历史阅读大国,不少历史著作可以卖10万册、100万册,但这些历史类畅销书大部分讲的都是大历史。这一市场现状,对于一些历史写作者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压力。就算他们对微观史感兴趣,也不大敢写。

王笛:这个情况符合大多数人的历史观和阅读习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应该算是历史类第一畅销书,这么多年销量超过千万册,写的也是帝王将相。

这里面有历史材料的原因。目前留下来的大多数史料,都是讲统治阶级的。如果你要写一个普通人的历史,写日常生活,首先要找到非常有吸引力的历史记载。其次,就算写出来了,你想告诉读者什么?大家为什么要看?

我们关心康、雍、乾这些皇帝,是因为从小就被告知,他们是伟大的帝王。那些畅销书和电视连续剧反反复复地讲他们“成功”的故事,所以大家都感兴趣。如果写小人物,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普通人,我们读得过来吗?所以,在这样一种阅读习惯之下,对我这样的想写普通人的历史写作者来说,当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但是,自从《茶馆》《袍哥》出版之后,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中的普通人感兴趣了。近年来,我专门为大众写的非虚构作品,如《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等,都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王笛的“茶馆百年史”第二卷《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50—2000)》近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历史没有规律

《新周刊》:你刚才谈到,读者不知道普通人的故事具有什么意义。这里面可能有一个原因:我们长期以来书写历史、阅读历史,有一个核心目的是寻找历史规律。就像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从普通人那里,很难找到这些规律。

王笛:在《历史的微声》这本书里,我专门花了相当大篇幅讨论历史有没有规律的问题。我认为,历史是一连串的偶然。所谓“规律”,就是像物理、数学定理一样,能找到一条公式,然后所有事情都会按这条公式去发展。历史不存在这样的恒定性和规律性。

过去人们所说的研究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找到历史的规律,要不就是为执政者提供统治的经验和教训。为什么说历史有规律,而且大家也相信这一说法?因为在大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很多细节特别是一些偶然的瞬间、不经意的选择被省略掉了,只剩下粗线条的历史阶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大家回过头来看过去的历史,似乎能找到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那不过是后见之明,完全不能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

历史没有规律。也就是说,我们做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必须慎之又慎,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依照过去的轨迹,我们找到了一个方向,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成功。(有这种想法,)我们会不顾及国情以及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比如我在《中国记事》里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协约国就是一种偶然。主要是出于美国的敦促,而“革命的”南方政府是反对的,当时也完全有可能出现中国不参加协约国的结果。

不仅是历史事件,个体的人生也是由很多种偶然造成的。如果我高考的时候,历史考的分不是最高的,我就不会报考历史系。那我这一辈子怎么过,肯定是另外的故事了。


2003年夏,王笛在大慈寺文博大茶园拍到的景象——几桌顾客一边喝茶,一边打麻将。(图/王笛)

《新周刊》:寻找规律是很多历史学家的内在冲动,像唐德刚那样有个性的学者,也提出过“历史三峡论”,用穿越三峡来比喻历史进程的曲折,最后当然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说历史没有规律,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历史者,我们要研究和寻找的是什么?

王笛: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相比于寻找规律,我认为对历史的反思更为重要,尤其要对人类历史上的错误、不太光明的一面进行深刻反思。

我经常觉得,历史学家过分强调了自己的作用。从司马迁和司马光开始,我们就把自己的使命看得非常之重。因为我们希望在历史里面找到规律,去告诉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天下。

实际上,二十四史都是胜利者的书写,是梁启超说的“二十四姓之家谱”。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它隐藏和篡改了多少东西?在过去,朝廷修的历史才叫“历史”,民间学者的记载只是“野史”,是不被认可的。秦始皇为了统一自己的历史叙述,烧了多少书籍?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又毁了多少书籍?《四库全书》最终收录典籍3500多种,共3.6万册,但纂修过程中销毁典籍3000余种、15万册。

即便二十四史被写出来了,但是我们今天摸着心坎想一想,历朝历代有多少统治者正确使用过这些历史?有多少帝王和大人物真的会吸取历史教训,为民众谋福祉?据说黑格尔说过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虽然我不能确认他是否说过这样的话,但未尝没有道理。

真正让百姓过上一点安稳日子的君主,往往都是因为他们“无为”而治。鲁迅先生在《灯下漫谈》里有一句话说得深刻:过去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如果说历史有规律,生活在秦皇汉武那样的伟大帝王的治下,普通老百姓几乎都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才是规律。当“伟大的”帝王要去创造历史的时候,就是人民颠沛流离、血流成河的时候。

我认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我们相信历史规律,认为未来是按照某种规律向前发展的,实际上就停止了独立的思考,停止了对未来的探索,把命运交到被视为可以实现这些规律的人的手中。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最好放弃发现历史规律、写出整体历史的雄心壮志,历史是个体的,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变幻莫测的。


李约瑟在成都拍到的一个露天茶馆,摄于1943年至1946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授权使用。


有血有肉的细节,让历史鲜活起来

《新周刊》:《中国记事》跟你30多年前写的《跨出封闭的世界》,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和关怀:大时代下的一个区域、一群人,如何走出封闭的世界?但这一次你的视角不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和许多被遗忘的历史细节,让我们把那段历史看得更清晰了。

王笛: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把《中国记事》与我的第一本书这样联系起来。这样的比较,的确相当有道理。

《中国记事》涉及很多大事件,像袁世凯称帝、巴黎和会、五四运动等,都是当时最重要的事件,但我在写作时践行一个原则:历史研究中必须有“人”。我们要看看那个时代的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生活状态怎么样,他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写下了什么。

这次我用的是全新的资料,主要是当时中外记者写下的报道、日记、回忆录和文学作品,这些资料几乎都没有被使用过。比如《中国记事》第二卷提到了记者董显光发表于1921年6月26日的报道,记录了广州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大量细节。她们和议员激辩,一度发生肢体冲突,迫使议会休会。议会打电话求助省长陈炯明,陈炯明表示,让妇女拥有选举权是时代潮流,“我无法帮助你们摆脱困境,那么现在请像男人一样有担当,去面对不可阻挡的潮流”。

当时有非常多这样的报道,我把那些报道翻译出来,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另外,当时来华的外交官、作家、新闻记者如芮恩施、司徒雷登、赛珍珠、史迪威、鲍威尔、阿班等人的回忆,有很多生动的细节。我只是把这些资料进行汇集、整理,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来。实际上,这些人的回忆录早就出版了,但是有多少人会去看,有多少人会去梳理?

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记录,历史才会鲜活起来。过去,我们了解五四运动,更多是通过中文记录去看的,我希望提供另外一种角度、另外一种层次、另外一种眼光,让读者进行对照阅读。


王笛作品《中国记事 (1912—1928)》,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新周刊》:你引用的这些外文报道,其实跟现在流行的新新闻写作、非虚构写作是有渊源的,后者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你平时很关注当下的非虚构作品,担任2021年刀锋图书奖推委会主席以及给其他媒体评选图书的时候,都会推荐不少非虚构好书。这些非虚构作品的阅读经历,对你写《中国记事》有什么启发?

王笛:我觉得有非常大的帮助。不光是历史类非虚构作品,我这些年来阅读的文学作品,都对我现在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有一本书叫《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讲的是一个美女企业家如何利用一个谎言(记者按:通过一滴血可以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来创造商业神话。《华尔街日报》记者约翰·卡雷鲁把自己的调查写成了这本引人入胜的书。虽然他讲的是一个当下的现实问题,但是一旦被他揭示并记录下来,就会成为历史记载。

我始终认为,既然要写非虚构,就不能虚构。我在《中国记事》里讲了许多故事,表达了很多观点,每个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每个观点都是有依据的,我会给出非常清晰的材料证明,不是空口无凭。

《中国记事》写到巴黎和会的时候,引用了顾维钧的回忆。他提到南方政府的代表王正廷和北方政府的代表陆徵祥之间的矛盾。王正廷在开会时,“得寸进尺地把肘部向左侧挤去,每挤一次,陆总长便不得不挪让一次,直至最后离开桌子,坐到我这边来了”。

这个记录非常有意思,那些叱咤风云的外交官也会因为政治纷争而搞小动作。但是我会在文中说明,这只是顾维钧的一家之言,缺乏王正廷那一边的说法。当然,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根据我对顾维钧的了解,他不会臆造这样的情节,所以我才会在书里写到这个故事。

在历史写作中,如果你进行合理的想象,一定要告诉读者。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把这些想象融入写作,那可能会误导读者,以为那就是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就有可能把历史模糊化甚至是歪曲。


巴黎和会会场。


坚持记录,

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学家

《新周刊》:历史写作或者非虚构写作,能不能加上文学的想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应该具有想象力。孙江教授在《历史学找回想象》一文中,提到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对历史想象力的理解:“当我们眺望大海时,看到一艘船。五分钟之后,当我们再次眺望时,船已经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想象,当我们没有眺望的时候,船在一点一点占据着两处的中间地带。这是历史思维的一个案例。同样,当我们被告知恺撒在不同的日子里分别待在罗马和高卢的话,我们得想象恺撒在两地之间旅行的情景。”

王笛:我认为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你至少要告诉读者,哪里是你的推测和想象,哪怕推测非常合理、完全可能那样发生。有些历史人物的对话,如果是你想象出来的,你一定要说“我想他们一定发生过如下对话……”,这样是可以的。

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不交代这个,那你写的东西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历史写作必须有根据,哪怕你的根据还不够全面、有力,但至少是某人在某份资料里记载过的。我写《中国记事》《袍哥》,里面所有人物的对话都有出处。

其实,我觉得,不一定每段历史都要把它填补出来、连接起来,历史是可以有空白的。你把一个事情根据现有记载原原本本地讲清楚就好了,不要去虚构。如果我们模糊了文学创作和非虚构写作的关系,有可能让读者对我们所写历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电影《荆轲刺秦王》(1998)剧照。

《新周刊》:《史记》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就是荆轲刺秦王那一篇里,司马迁把荆轲和秦王的动作、对白写得非常生动、清晰。这段描述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那是司马迁作为文学家的想象。但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司马迁的记载并不完全是虚构,那一段里有明显的口语表达和戏剧化动作,应该是司马迁看了一出荆轲刺秦王的戏,然后把它记下来了。

王笛:不需要争议,那肯定是司马迁的想象。荆轲生活的年代早于司马迁生活的时代70多年,当时的对白和心理状态,司马迁怎么可能知道呢?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史记》其实是一部文学作品。司马迁写这部书的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条件,没有考古资料,也没有多少档案资料,基本上他依据的可能是他父亲司马谈留下来的资料,以及他自己的采风素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述资料。

所以,《史记》大部分是对口述史的记录,司马迁写自己经历过的汉武帝一朝,应该是最可信的,而对于他没经过的朝代,就没有那么可信了。当然,《史记》是有口述史依据的,当时的很多历史都没有留下记录,唯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被司马迁写到《史记》里。如果没有司马迁,可能连那一点点口述史都没有了。

这并不是否定《史记》的价值,其实,这恰恰是《史记》最伟大的地方。因为它说明,文学可以保留历史,而且文学对历史的记录,有时候比正史更为可信。像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活着》,比很多现当代史研究都要生动、深刻。在很多时代,在保留历史这件事上,文学经常比历史做得更好。

《新周刊》:唐代尤其如此。

王笛:对,唐代有那么多的诗歌和传奇小说,把正史不会写的东西都保存下来了。像杜甫写“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白居易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还有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苛政猛于虎”,其实都是在写历史。这正是文学对历史的超越。因为在很多时代,文学写作是个人行为,它反而可以留存,官修历史则经常掩盖、篡改甚至销毁真实的历史。

即使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历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消失、被遗忘。可能因为一个互联网平台倒闭了,服务器关了,网页停止运营了,上面保存的所有信息就没有了。很多历史资料顷刻之间消失,这是非常可怕的。我认为,应该出台法规,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保护。文字资料才是档案,而数字资料不算档案,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应该站在保存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任由这些历史资料消失,对整个文明都是有损害的。


在王笛的历史研究里,最重要的是“人”。图为大慈寺里的茶馆。(图/图虫创意)

《新周刊》: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年兴起非虚构写作,有很多人提笔记录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笛:非常重要。我经常推荐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目前可能有几百万人从事快递行业,千万不要以为大家对这个群体很熟悉,如果没有人去研究他们,他们也没有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这段历史很可能就消失了。因为在不远的未来,机器人很可能会取代快递员和外卖员。类似行业和群体还有很多,比如《我的母亲做保洁》记录的保洁员,如果今天不写下来,将来会有人记得她们吗?

最近,我看了一个美国摄影师的作品。她每年回家探望父母,告别的时候会给父母照一张相,留下父母挥手告别的瞬间。几十年过去,她把这些照片拼起来后发现,先是照片上的人渐渐老去,后来父亲走了,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挥手;最后母亲住进了养老院,不久后离开人世,照片中再也没有父母了。

单张照片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但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记录,一个家庭的历史、一个时代的变化就出来了。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学家,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坚持记录,就有历史的意义。

作者丨朱人奉

排版 | 张依萍

校对 | 遇见


读完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随着切尔西1-0热刺,阿森纳2-0,英超最新积分榜:利物浦2-0升第3

随着切尔西1-0热刺,阿森纳2-0,英超最新积分榜:利物浦2-0升第3

侃球熊弟
2025-11-02 03:40:09
歹徒绑架女富婆,将其强奸,3天后歹徒却哭着说:钱不要了你快走吧

歹徒绑架女富婆,将其强奸,3天后歹徒却哭着说:钱不要了你快走吧

悬案解密档案
2025-10-21 09:31:32
中国区划调整构想:江苏、安徽合并,天津回归河北,海南整体直辖

中国区划调整构想:江苏、安徽合并,天津回归河北,海南整体直辖

元爸体育
2025-11-02 04:10:23
即将降级!37岁国足名将采访道歉+快哭了 压哨进球被吹无缘创纪录

即将降级!37岁国足名将采访道歉+快哭了 压哨进球被吹无缘创纪录

我爱英超
2025-11-01 18:25:09
王艺迪单骑闯关!苦战7局胜张本美和:女单4强诞生,日本全军覆没

王艺迪单骑闯关!苦战7局胜张本美和:女单4强诞生,日本全军覆没

越岭寻踪
2025-11-02 05:06:03
美国保守派评论员不满斯威尼身着几乎毫无遮掩的礼服,认为其在此次活动可能遭人算计

美国保守派评论员不满斯威尼身着几乎毫无遮掩的礼服,认为其在此次活动可能遭人算计

陈意小可爱
2025-11-01 02:58:35
利物浦终结连败!2-0阿斯顿维拉,靠的的“走回老路”

利物浦终结连败!2-0阿斯顿维拉,靠的的“走回老路”

里芃芃体育
2025-11-02 07:38:54
刘维伟心疼杨瀚森被网暴;开拓者满意小杨发挥,培养计划是长期的

刘维伟心疼杨瀚森被网暴;开拓者满意小杨发挥,培养计划是长期的

林小湜体育频道
2025-11-02 03:32:49
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

县城险象环生,你千万不要被表面的平静给蒙蔽了。

流苏晚晴
2025-10-31 20:55:43
一语成谶!笑星冯淬帆离世,5天前跟许绍雄说等他,生前多病缠身

一语成谶!笑星冯淬帆离世,5天前跟许绍雄说等他,生前多病缠身

萌神木木
2025-11-01 10:19:14
阿娇和皇甫圣华被曝挽手逛街,网友:皇甫圣华像极了女版陈冠希

阿娇和皇甫圣华被曝挽手逛街,网友:皇甫圣华像极了女版陈冠希

韩小娱
2025-10-31 17:28:41
阿马德:大家对结果很失望,但都十分相信主教练和他的体系

阿马德:大家对结果很失望,但都十分相信主教练和他的体系

懂球帝
2025-11-02 02:30:19
90天倒闭230家,多地关店老板跑路,毛利高达60%的生意也扛不住了

90天倒闭230家,多地关店老板跑路,毛利高达60%的生意也扛不住了

泠泠说史
2025-10-24 15:44:20
热词里的“十五五”丨这些“三农”关键词,透露增收新路径

热词里的“十五五”丨这些“三农”关键词,透露增收新路径

人民网
2025-11-01 10:11:29
至此,蔡振华留下的王牌全部打完了

至此,蔡振华留下的王牌全部打完了

中场阴谋家
2025-11-01 08:18:57
马斯克回应奥尔特曼Roadster退订争议:24小时内已退款

马斯克回应奥尔特曼Roadster退订争议:24小时内已退款

IT之家
2025-11-01 23:29:06
美国投降认输或者是完全打不动了,对世界对中国都是最好的结局

美国投降认输或者是完全打不动了,对世界对中国都是最好的结局

boss外传
2025-11-01 06:00:03
11.2日早评|重磅公布!美联储大消息!又不降息了?

11.2日早评|重磅公布!美联储大消息!又不降息了?

龙行天下虎
2025-11-02 02:05:31
一场3-0踢出3连胜,西蒙尼率队狂追,积分追平巴萨

一场3-0踢出3连胜,西蒙尼率队狂追,积分追平巴萨

足球狗说
2025-11-02 01:19:33
民宿成了中国游客的“隐秘交易所”:日本风俗女坦言,“中国客人很大方小费给的多”。

民宿成了中国游客的“隐秘交易所”:日本风俗女坦言,“中国客人很大方小费给的多”。

日本物语
2025-10-13 21:15:04
2025-11-02 08:04:49
刀锋时间 incentive-icons
刀锋时间
新周刊旗下品牌,从刀锋图书奖出发,发现全球好书,捕捉文化锋芒。
1080文章数 5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郑丰林:中国当代年轻女画家

头条要闻

4200万美国人吃饭成问题 有人让孩子吃饭自己喝水撑着

头条要闻

4200万美国人吃饭成问题 有人让孩子吃饭自己喝水撑着

体育要闻

NBA球员,必须吃夜宵

娱乐要闻

王家卫这波录音,撕烂了遮羞布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事关安世半导体,商务部最新发声!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数码
房产
教育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预热 2026 FIFA 足球世界杯,闪迪推出多款授权设计存储产品

房产要闻

实力破圈!这个豪宅交付,正在定义海口品质样本!

教育要闻

2026高考报名,这八处变化一定要了解!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俄在日本海演习击沉假想敌潜艇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