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穷应不应该生孩子?首先要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我们对贫穷的定义是什么。六十年代的童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七十年代家里的孩子上学的学费都凑不齐,八十九十年代考上大学之后要得申请助学贷款才能负担起大学期间的开支......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对于贫穷的认知。然而现在人们对于贫穷的意识又一次的被改写了,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以为是段子,有孩子“质问”自己的父母:你不给我买苹果的最高配手机,你穷,你有罪,你为什么生我?你不能送我去国际学校,双语幼儿园,你穷,你有罪。你不能给我买学区房,你穷你有罪......这真的是在讨论人穷该不该生孩子吗?这难道不是消费主义试图包装出来的一种观念,让人们不由自主的“领悟”:是啊,如果我很穷的话,那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在刺激人们买进口奶粉。如果你爱你的孩子的话,买进口奶粉。如果你爱你的孩子的话,就应该报欧洲研学夏令营。应该倾其一生投入孩子,哪怕你一个月工资五千,没关系,打开某知名APP,放心借......通过这种形式,消费主义可以不断的放大人们的欲望。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概念中,一个人爱慕虚荣,强行往自己上一个圈层消费,超前消费是不道德。消费主义首先就的想办法把这种不道德合理化,让人合理的超圈层消费,超前消费。所以我们能常看到这样的文案:悲惨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就是小的时候喝普通奶粉,长大了用低配电脑......现在几乎所有普通人的生活都被打上了“有罪”的标签,任何的社群动物、人了聚集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几乎都逃不开二八原则,永远都是20%的人掌握80%的资源,剩下的80%就是普通人。普通人是什么,就是过普通日子,然而现在还要把普通人的日子打上“有罪”的标签。一个月挣5000有罪,带罪之身还敢生孩子,更是“罪上加罪”。最后还要告诉普通人的孩子: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伤害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父母给不了你,你就要远离他们,这里有一款限量款的包,富养自己,弥补童年,不要在乎你现在花多少钱,放心借......到最后的最后,唯一被“合理化”的东西就是要钱、花钱,高消费、提前透支,最终普通人的家庭支离破碎,孩子们心里难受,父母积蓄掏空。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应该有普世的观念。如果孩子从小是个天才,他就应该有天才的观念天才的成长环境,这没有问题。但如果孩子只是普通的孩子,即使给他天才的环境也没办法从落下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现在最大的问题或者说现象是:我明明很普通,我要的资源和支持却不能普通,我祖上三代虽然很普通,但我的父母不能只给我普通的支持,我的孩子不能只得到普通的培养。这就叫把普通人的生活有罪化,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痛苦,伴随的还有资本打得噼啪乱想得算盘。如果非要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该不该生孩子的事情,只有坏人才不该生孩子,生下孩子不好好照顾,或者让孩子耳濡目染自己的恶习,这才是不该生孩子的情况。然而穷咋了?如果只是穷就不该生孩子的结论成立,那下一步是不是该讨论:穷人该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也许,在某些人眼中,不参与讨论这些问题的穷人才是有罪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