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15日,记者走进雨城区上里镇龙泉村特色猕猴桃种植基地,目之所及皆是喜人景象:连片的藤架层层叠叠,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浓郁的果香伴着微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果农们穿梭在藤蔓间,指尖翻飞间,一颗颗优质猕猴桃被熟练采摘、分拣、装箱,忙碌的身影里满是干劲,脸上绽放的笑容,更是将丰收的喜悦渲染得淋漓尽致。如今,正是这颗不起眼的小小猕猴桃,成了上里镇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曾经沉寂的小山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勃勃生机。
![]()
![]()
精准布局:立足沃土,种出富民“金果果”
上里镇坐拥温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猕猴桃生长的“天然乐园”。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里镇党委、政府给出了清晰答案——精准锚定本地资源禀赋,将猕猴桃产业确立为“一村一品”核心主导产业,创新探索“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整合零散土地、推进连片开发,一座面积超1000亩的标准化猕猴桃种植基地应运而生,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产业要做强,品种和配套得跟上。”上里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舒航介绍,为推动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当地不仅引进了红阳、金艳、翠香、软枣等多个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品种,还同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产业路蜿蜒穿梭于果园间,解决了“运输难”;蓄水池与滴灌系统覆盖全园,破解了“灌溉难”;冷链冷库落地投用,攻克了“存储难”。这一系列举措,让上里镇猕猴桃产业彻底告别了“小打小闹”的零散种植模式,稳稳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忙到头,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现在把地流转给公司,不仅每年能拿租金,每月在基地打工还能挣3000多元,连种猕猴桃的技术都跟着学会了!”在四川省益诺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龙泉村基地里,村民赵学娣一边分拣猕猴桃,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话语里满是满足。
![]()
公司负责人范晋铭指着眼前连片的果园介绍,这片土地曾是交通不便、产量低下的深山薄田,如今却成了乡亲们口中“能生金”的希望田。土地流转为农户带来了每亩每年800多元的稳定租金收入,更让大家安心的是,流转后的土地仍是“家门口的就业岗”——修枝、施肥、采果、选果,这些熟悉的农活变成了按月领薪的“正式工作”。每到丰收季,基地日均用工60至70人,用工高峰时更是达到120人,为村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
![]()
“单靠在基地务工,一年就能挣3万多!要是我管护的片区产量高,公司还会额外发一万多元奖金!”村民刘志莲手速飞快地采摘着成熟的猕猴桃,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这笑容,是产业发展带来“获得感”的最生动注脚,也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底色。
![]()
共享红利:多元联结,拓宽群众“致富路”
“企业单打独斗走不远,只有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共享发展红利,产业才能长久。”在范晋铭看来,“授人以渔”才是带动乡村持续增收的关键。除了聘请12名固定工和5名管理人员保障日常运营,基地还主动向村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鼓励有意愿的村民自主种植猕猴桃,并承诺“只要果子达标,公司全部回购”。这一模式打破了“企业管生产、村民只务工”的单一关系,让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产业“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打工者”成长为“创业者”。
![]()
“做农业急不得,就像这些猕猴桃,从栽种到挂果得等上三年。”范晋铭望着漫山遍野的绿藤,语气坚定,“但我们有信心,只要把品质做扎实、把技术传下去,这片土地一定能给乡亲们带来更甜美的生活。”
在企业带动下,上里镇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成功蹚出了一条“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的可持续增收路径:
土地流转得“租金”:每亩每年800多元的稳定收益,让闲置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也让农户多了一笔“不费力”的收入;
务工就业挣“薪金”:全镇年均吸纳300余名劳动力参与猕猴桃种植、管护、采摘等工作,其中26名脱贫户通过这份工作稳稳端住了“就业饭碗”,实现了稳定增收;
入股合作分“股金”: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从产业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享产业增值带来的长效红利。
![]()
雨城区中强同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其中的典型。合作社带领126名成员建成60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推行“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市场销售”的“五个统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提升了产品品质,每年还能提供超2000人次的临时用工岗位,直接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让“抱团发展”的效益愈发凸显。
“按照当前发展势头,预计到2025年底,全镇猕猴桃种植规模将达到3500亩,总产量能突破800吨,年产值可超3500万元,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舒航的话语里满是期待,这颗小小的“金果果”,正一步步转化为群众口袋里沉甸甸的“获得感”。
![]()
融合发展:产旅联动,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产业兴,则乡村兴。猕猴桃产业不仅撑起了上里镇群众的“致富伞”,更像一把“美容刷”,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果园周边的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颜值飙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基层治理能力也在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
![]()
“上里镇深入学习贯彻区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依托‘雨城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正全力推动产业从‘卖鲜果’向‘全链条发展’升级。”上里镇党委书记王磊介绍,当地的产业升级路径清晰明确:一方面,积极引进深加工企业,研发猕猴桃酒、果酱、冻干果片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同时推广“粮经套种”模式,让一亩土地产生“两份收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依托生态果园的优美风光,精心打造“春季赏菜花、夏季游古镇、秋季摘鲜果、冬季喝旺汤”的四季乡村旅游线路,同步发展民宿、农家乐,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真正实现“农业+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果园”变成“景区”,让“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
![]()
根据规划,上里镇将始终把猕猴桃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持续强化品牌优势、拓展产业链条,按照“一次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全域提升”的思路,聚焦“产业美、环境美、治理美、生活美、党建强”的“四美一强”目标,让这颗“致富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未来三至五年,上里镇将朝着“万亩种植规模、亿元产值效益”的目标稳步迈进,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
![]()
▌记者:赵宇航 杨超 孙露菲
▌编辑:赵宇航
▌一审:胡月
▌二审:彭勇
▌审核:徐召红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