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WMO)于 2025 年 10 月 15 日发布的最新《温室气体公报》抛出重磅警示:2024 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₂)浓度创下人类历史观测以来的新高,地球气候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 2023 年刚创下的纪录,更标志着温室气体累积已进入 “危险加速期”。
![]()
从具体数据来看,2024 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较 2023 年飙升 3.5ppm,这是自 1957 年现代观测体系建立以来的最大年度增幅。与此同时,甲烷(CH₄)和氧化亚氮(N₂O)浓度也同步攀升至历史峰值,三种核心温室气体形成 “协同增长” 态势,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回溯 2023 年的数据,当年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已分别达到 420.0±0.1ppm、1934±2ppb、336.9±0.1ppb,较前工业化时代高出 51% 的二氧化碳浓度,早已突破气候科学家预警的 “安全阈值”。
![]()
中国的观测数据同样值得警惕。作为全球重要的气候观测节点,中国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 2023 年测得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为 421.4±0.1ppm,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水平相当,年增量 2.3ppm 虽略低于近十年均值(2.4ppm),但仍处于高位波动区间。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则分别达到 1986±0.6ppb、337.3±0.1ppb,虽增量低于全球同期,但区域累积效应已逐步显现。这一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连续第 13 年发布的《中国温室气体公报》,其观测体系通过 1 个全球本底站、7 个区域本底站等 139 个站点构成的网络实现,数据可靠性获国际认可。
温室气体浓度的飙升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世界气象组织指出,人类活动持续排放是核心驱动力,工业生产、能源消耗等领域的化石燃料燃烧贡献了主要增量。同时,野火频发进一步释放碳储备,而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等天然 “碳汇” 的吸收能力下降,形成 “排放增加 + 吸收减少” 的恶性循环,让大气碳平衡彻底失衡。这种失衡直接体现在极端天气的频发上 —— 热浪、干旱、洪水等灾害正以更高频率冲击全球,仅 2024 年就有多个地区因极端气候遭受重大损失。
![]()
面对危机,全球能源转型已按下 “加速键”,约 140 个国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推动能源系统从 “总量增长” 向 “清洁替代” 转型。中国正通过完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加强碳源汇核算技术研究等举措,为 “双碳” 目标提供数据支撑,计划进一步扩大观测网络覆盖主要城市和区域。但挑战依然严峻: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有 7.5 亿人无电力可用,20 亿人缺乏清洁烹饪燃料,能源不平等加剧了转型难度;高昂融资成本、电网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也让清洁能源推广受阻。
气象专家强调,当前温室气体浓度的累积效应具有滞后性,即便立即大幅减排,气候变暖趋势仍将持续数十年。但行动越早,代价越小 —— 国际能源署呼吁建立韧性可持续的能源系统,加大对不发达国家的支持,唯有全球协同发力,才能遏制气候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