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初,在英国的皇家铸币局内,艾萨克局长面对着一堆银币很是发愁。
这位局长的名字大家可能没印象,但他的姓氏应该无人不知!他就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牛顿。
牛爵爷搞科学和政治斗争都是顶级,可谓全能型天才。当然除了炒股,他亏得一塌糊涂。
![]()
科学大神:牛顿
牛顿当时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民间出现大量“刮银子”的现象,尤其是犹太商人,都形成一个产业链了。
精明的商人们会把银币边缘,小心翼翼地刮下一层,等积少成多后重新熔铸。
再印上先令、镑和便士这些面值,依然能按原价值流通,简直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那些银币甚至金币,都被薅成“秃子”了......
![]()
过去欧洲人也用这种“破”银币
牛顿看着这些被“修理”过的银币,科学家的倔劲儿上来。他琢磨了很长时间,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
那就是在银币边缘刻上细密规则的锯齿纹路,没错,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边齿”。
一旦有人发现边缘被动过,就能判断出是不是被“刮银子”了,只不过当时的铸造技术依然落后,很多老百姓也分辨不清。
犹太人还是“薅”个没完,有边齿也照刮不误。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根本拦不住!
![]()
让欧洲人头疼很多年的问题
直到大航海时代带来全球贸易的繁荣,完整银币的面值逐渐超过了银价本身。然后技术越发完善,机器冲压对边齿的要求更高,防伪能力大幅提升,这个问题才慢慢得到了解决。
西班牙很多银币因此流向中国,但大规模的官方铸造及流通,还得等到清代后期了。
看历史的时候,就很明显感觉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西方中世纪的冶炼技术并不算高明,应对方法也比较笨拙。
他们的科技,好像就是大航海之后,吸纳全世界的技术优点,开启了工业革命之后,才突然爆发式增长。
![]()
清代银剪子和碎银子
而同时期的中国,早就想出了应对之法。古代如果用银两交易,很多人随身都带着个银剪子和高精度小秤(戥子),用多少剪多少。
那没剪准确呢?继续剪呗还能咋滴,这种直接称重的方式,很明显比“面值”更精确。
所以你看电视的时候,那种出手就是一个大银锭的情况,非常少见。官锭一般都是税银,民间的几乎都被剪得稀碎。
当然,也有人融银掺进去杂质,那要怎么解决?
![]()
清河南“一本万利”五十两银锭 嘉德2024拍卖:20.7万
这方面官府比你想象得更“绝”,明清时期都有“火耗”这一说,本来的意思是把碎银融化重铸时产生的损耗。
但后来他们想出了个点子,就是不管老百姓交税的银子有没有掺假,一律默认掺假,多收取一定比例的碎银。
收上来后再统一融铸官银!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古代技术那么落后,掺杂质进去会很明显,难道看不出来吗?
可拉倒吧!现代信息这么发达,可依然有很多人分不清一眼假的袁大头或旅游区的银饰,普通人本来接触机会就少,都被大户囤着呢,分不清才是常态。
![]()
綖环五铢
相比银两,古人对于铜钱的“钱生钱”,那可真是玩出了花。
尤其是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战乱频繁,官方铸钱越来越小,质量也差。
老百姓也不傻,直接把前朝铸造的厚实五铢钱动手改造:用凿子沿着钱币中间一分为二,内圈变成“剪边钱”,外圈变成“綖环钱”。
这就是实打实的“一个钱掰成两个花”,这种现象很普遍,以至于如今在收藏市场,完整品相的官铸钱价值往往更高。
![]()
三国大泉当千 泓盛2023拍卖:2875元
虽说古时候的老百姓会“薅羊毛”,但对比朝廷的直接“抢钱”来说,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王莽铸“一刀平五千”,一枚刀币能抵5000枚五铢钱。后续只要财政吃紧大家都有样学样,刘备的直百五铢、孙权的大泉当千,一直到清代咸丰的各种当百、当千,那真是“明抢”。
国外也一个样,罗马皇帝尼禄曾直接在银子里掺大量铅。中世纪的法国国王会定期废除旧币,要求百姓用三枚旧币换两枚新币。
所以,几千年的货币史,变的只是技术,不变的是人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