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刘志丹遗孀同桂荣,曾为贺子珍接生,李敏亲昵的称她为:刘妈妈

0
分享至

1949年10月下旬,西安南郊的托儿所刚刚开门,院子里就响起孩子们此起彼伏的笑声。屋内,同桂荣正低头补一张被孩子们扯坏的小被子,窗外暖阳照在她略显佝偻的背影上,很难让人相信,她已经在战火与离别中熬过了整整二十七年。托儿所新来的一位年轻阿姨好奇地问院长:“这位刘妈妈,到底经历过些什么?”院长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指了指墙上那张发黄的合影——照片中,毛主席抱着襁褓里的女儿,身旁站的,就是同桂荣。



顺着这张照片的线索,人们才会发现,一位貌不惊人的陕北妇女,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与风霜岁月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一连串极不寻常的使命。时间往回拨到1936年冬,瓦窑堡的寒风像刀子一样,许多战士在石头垒成的岗楼里靠一堆篝火取暖。就在那夜,毛主席的警卫员跌跌撞撞冲进同桂荣住的小土屋:“刘嫂子,快!贺大姐要生了!”短短一句,拉开了一场紧急接生的帷幕。有人后来回忆,这位当年已失去丈夫的女红军,没有慌乱,只简单收拾衣物和早已准备好的几件婴儿小衣,跟着警卫员就往岗楼奔去。

岗楼里四面漏风,地铺冰冷。贺子珍蜡黄的面庞、微弱的呻吟声,让在场的人都揪心。同桂荣却沉住气,先扶贺子珍喝下半碗热水,再顺手替她轻轻按摩腹部。零点刚过,婴儿的啼哭划破寂静。几分钟后,医生赶到扎好脐带,孩子被裹进临时缝起的小棉被,毛主席伸出冻得发红的双手接过女儿,脸上难掩喜悦。接生的全过程不到两小时,却足以让贺子珍此后一生感念:“有刘嫂子在,心里就踏实。”



这场惊心动魄的接生,只是同桂荣坎坷人生的片段。更早一点,1936年4月14日,对她而言是天塌的一天。丈夫刘志丹率红二十五军东征,于晋西三交镇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三岁。噩耗传来,她整整两夜没合眼,第三天清晨,才强忍悲痛穿好衣服继续缝补军衣。有人劝她歇一歇,她只是摇头:“前线离不开衣被,娃娃离不开奶水。”

说起刘志丹与同桂荣的婚姻,表面是娃娃亲,却远非陈旧的家庭剧本。1918年,两位十几岁的少年少女第一次见面,话不多,却已结下命数里的牵挂。3年后成亲,刘志丹刚考进榆林中学,晚上给妻子讲字认文,一口气把“三秀子”改成了“同桂荣”。短暂的温情时光仅维系了数月,随即是漫长的分离:黄埔军校、东征西战、地下斗争……同桂荣走村串寨给丈夫送信、送粮,还要随时准备被抓捕的风险。一次被追到悬崖边,她硬是抱着襁褓中的长女跳进半山腰的灌木丛,才死里逃生。多年后,那位被吓得直哭的女儿回忆:“妈妈八天八夜没进食,只喝山泉水,却还要喂我炒面糊。”



1935年春,她刚生下不足百日的儿子,刘志丹就又被派往前线。孩子突发高烧,同桂荣无奈请来被俘的国民党军医,没想到军医趁夜逃走,婴儿最终没能挺过去。在那近乎绝望的夜里,她抱着长女坐在窑洞口,沉默到天亮。白天照旧干活,夜晚咬着牙给战士们缝补衣物,眼泪滴在粗布上也不自知。

同桂荣进入陕北根据地后,逐渐成了大家口里的“刘嫂子”。给毛主席做鞋的小故事就在那期间发生。她见毛主席脚穿单鞋,冷得发青,问贺子珍原因并没得到清晰答案,便自己按脚印剪了纸样,花三天纳成一双又宽又软的棉鞋。毛主席穿上后连说“好”,不久鞋底被火盆烫出洞,她又补了一双。多年以后,在中南海的小会客室里,毛主席还向身边同志说起:“当年瓦窑堡刘嫂子做的棉鞋,真暖和。”

战争让许多关系若即若离,也让许多情谊根深蒂固。1937年,毛主席与贺子珍意见不合,一度话不投机。博古急得团团转,想起“刘嫂子”善解人意,赶紧把她找来。窑洞里气氛僵硬,地上放着哭得满脸泪痕的小女儿。刚踏进去,同桂荣便把孩子抱起,先训毛主席一句“娃娃冷着呢”,又转身劝贺子珍“主席熬夜多,别添堵”。一句轻斥一句关怀,夫妻俩面面相觑,尴尬被冲淡。毛主席接过孩子时,道了声:“刘嫂子,说得对。”



抗战全面爆发后,党中央迁往延安,两家往来渐少,却一直互通消息。1942年,李敏收到战地寄来的小衣服,附上一行字:“敬赠刘妈妈留念——毛娇娇。”那年李敏才五岁,却已记得这位在寒夜里为自己母亲接生的“刘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安排同桂荣从事幼儿教育。她先后担任西安市、延安市多所托儿所、幼儿园的名誉院长。有人问她想不想去北京,她摆摆手:“西北娃离不开人。”她最常做的,是给贫困家庭的婴儿找奶粉、找寄养人家;退伍老兵的遗孤若没人照料,她总第一个站出来接收。院子里的孩子见到她,呼啦一下围过来,“刘妈妈、刘妈妈”喊个不停。领导提拔,她只说一句:“我没念过多少书,当好孩子们的临时家长就行。”



长女刘力贞受到母亲的影响,1950年代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又留校读研究生。上世纪60年代旱灾,她主动报名赴米脂巡回医疗,身患结核仍坚持下乡。有人担心她身体,她轻描淡写:“那里有父亲的老部队,也有母亲的牵挂。”乡亲们送鸡蛋,她红着眼拒绝:“自家还缺口粮,别为难。”1979年,同桂荣应邀赴上海探望贺子珍母女,贺子珍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当年要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一句话点到即止,却比千言万语更有重量。

同桂荣一辈子淡泊得近乎固执。建国后,她住的是旧砖房,用的是打过补丁的粗布床单。有干部来慰问,她笑着把对方塞来的票据推回去:“给娃娃们买奶粉更要紧。”1999年5月4日,她在西安安静离世,享年九十四岁。后事尽量从简,灵堂正中放的不是自己的遗照,而是刘志丹身披大衣的半身像。



同桂荣这一生,没有留下耀眼的头衔,却留下“刘妈妈”三个字。对了解过她的人来说,那三个字比任何荣誉都来得沉甸甸:接生过革命领袖的孩子,缝补过战士的衣靴,也抚养过无数失依的后代;她的故事大多口口相传,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时时显现一位普通女性的韧劲与担当,足以穿透时间的尘埃,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鹤羽说个事 incentive-icons
鹤羽说个事
这里是鹤羽说事儿,说点儿你爱听的事儿~
594文章数 1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