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玉历至宝钞》《太上救苦经》《地藏经》《诗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间有个说法:人死后,生前最珍爱的物件不能留。老人们常说,这些东西上沾染了死者的气息,留在家中不吉利。可真正的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
《玉历至宝钞》中记载,人死之后,魂魄并未立即离开人间,往往要在阳世逗留四十九天,方才前往地府报到。这四十九天里,亡者的魂魄最容易被阳间的事物牵绊。而他们生前最爱的物件,恰恰就是最大的牵绊。
道家典籍《太上救苦经》有言:"执念不散,魂归无期。"佛家《地藏经》亦云:"未得受生,在此逗留,多诸罪苦。"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因果规律?为何亡人的遗物必须送走?又是哪六件物品最容易妨碍死者超脱?这其中的道理,要从一桩明代的真实案例说起。
![]()
明万历年间,苏州城里有个富商,姓沈,人称沈半城。这沈半城做丝绸生意发了大财,家产无数,在城里占了半条街的店铺,因此得了这么个外号。
沈半城有个独子,名叫沈明德,自幼聪慧,十八岁就考中了秀才。这孩子不但读书好,还孝顺得很,对父亲言听计从。沈半城对这个儿子那是捧在手心里疼,什么好东西都给他留着。
沈明德二十三岁那年春天,突然病倒了。起初只是咳嗽,后来越来越重,请遍了苏州城的名医,都说是痨病,治不好了。到了秋天,人已经瘦得不成样子,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临终前,沈明德拉着父亲的手,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书房里那把古琴。那琴是沈半城花了千两银子从一个落魄文人手里买来的,据说是唐代名琴"九霄环佩"的仿品。沈明德从小学琴,对这把琴爱不释手,每天必弹。他说:"父亲,这琴您一定要好好保管,等我病好了,还要弹给您听。"
第二件事,是他母亲留给他的一枚玉佩。沈明德的母亲早逝,留下这枚羊脂白玉的佩子,温润如脂,通体无瑕。沈明德把它当命根子一样贴身戴着,从不离身。他说:"父亲,这玉佩您替我收好,这是我和娘之间的念想。"
第三件事,是他的书房。沈明德喜欢读书,书房里收藏了上千本书,还有他自己写的诗文手稿。他说:"父亲,我这些年写的东西,您都给我留着。等我病好了,我还要整理出来,将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沈半城听着儿子说这些话,心如刀绞,却强忍着泪水答应下来:"好好好,你放心,这些东西爹都给你留着。你只管安心养病,一定会好起来的。"
可沈明德终究还是没能熬过去。当年九月初三,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临死前,他的眼睛还盯着床头那把琴,手里紧紧攥着母亲留下的玉佩。
沈半城悲痛欲绝,按照儿子的遗愿,把那把古琴收在书房里,那枚玉佩放进锦盒珍藏,书房里的一切都保持原样,连桌上摊开的那本《诗经》都没动过。
按照规矩,人死后要停灵七天,然后入土为安。可就在停灵的第三天晚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夜里,沈半城睡不着觉,起来在院子里走动。走到书房门口时,突然听见里面传来琴声。那琴声凄婉悲凉,正是儿子生前最爱弹的那首《忆故人》。
沈半城吓了一跳,颤抖着推开书房的门。只见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那把古琴静静地躺在琴架上,可琴声分明还在继续。更诡异的是,摊开的《诗经》居然自己翻了一页,仿佛有人在读。
"德儿?是你吗?"沈半城颤声喊道。
琴声戛然而止,书房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沈半城壮着胆子走进去,发现琴弦还在微微颤动,桌上那本书已经翻到了《蓼莪》那一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沈半城瘫坐在椅子上,泪如雨下。他知道,是儿子舍不得离开。
从那天起,怪事接二连三。
![]()
每到三更时分,书房里就会传来琴声,或凄婉,或激昂,都是沈明德生前爱弹的曲子。有时候还能听见翻书的声音,笔墨纸砚也会自己挪动位置。更奇怪的是,那枚玉佩锦盒里的玉佩,每天早上都会出现在沈明德的灵位前,仿佛有人把它拿出来戴了一夜,又放回去。
家里的下人吓得不轻,纷纷请辞离开。沈半城却不肯把儿子的东西挪走,他心里想着:德儿舍不得离开,那就让他留在家里吧,有这些东西陪着他,他也不至于太孤单。
可事情越来越不对劲。
沈半城发现,自己也开始变得不正常了。他每天都要去书房坐一坐,摸摸那把琴,翻翻那些书,看看那枚玉佩。坐在书房里,他就觉得儿子还活着,还在身边。有时候他甚至会对着空气说话:"德儿,今天爹给你买了新出的诗集,你看看喜不喜欢。"
渐渐地,沈半城开始恍惚了。白天在铺子里谈生意,突然就愣住了,说要回家陪儿子读书。晚上睡觉,常常半夜惊醒,说听到儿子在叫他。
家里的管家看不过去了,偷偷请来了一位道士。那道士姓张,是个有真本事的人,在苏州城里小有名气。
张道士一进沈家,就皱起了眉头。他站在院子里,闭目凝神片刻,然后睁开眼说:"不好,这宅子里阴气太重,有亡魂滞留不去。"
管家连忙把沈明德的情况说了一遍。张道士听完,长叹一声:"这是典型的执念不散。亡者生前太过眷恋某些物件,死后魂魄无法离开,被这些东西牵绊住了。时间长了,不但亡者无法超脱,连活人也会被拖累。"
"那该怎么办?"管家急忙问。
"带我去看看那些遗物。"
管家领着张道士来到书房。张道士一进门,脸色就变了。他围着书房走了一圈,指着那把古琴说:"这琴不能留。"又指着锦盒:"这玉佩也不能留。"最后环视四周:"这些书,这些手稿,这些文房四宝,统统不能留!"
"这......"管家为难了,"老爷说什么都不肯扔掉少爷的东西,这些都是少爷生前最爱的。"
张道士摇头:"正因为是最爱的,才最不能留。《太上救苦经》有云:'生者恋物,死者留影;物在影存,魂归无期。'亡者对这些东西的执念太深,导致魂魄被牵绊其中,无法前往地府。现在已经过了十几天,再不处理,这魂魄就要变成孤魂野鬼,永世不得超生了。"
"那为什么老爷也变得不正常了?"
"因为亡者的执念会反过来影响活人。沈明德舍不得这些东西,他的魂魄就一直徘徊在这里。时间久了,他对生的眷恋会通过这些物件,传递给他父亲。沈老爷现在的状态,就是被儿子的执念影响了。再这样下去,恐怕沈老爷也会出事。"
管家吓坏了,连忙去把沈半城请来。
沈半城见到张道士,劈头就问:"我儿子现在何处?他过得好吗?"
张道士叹息道:"沈老爷,令郎的魂魄还在这宅子里,哪里也没去。他舍不得这些东西,也舍不得你,所以一直徘徊不去。"
沈半城听了,反而松了口气:"那就好,那就好。他不走,就留在家里陪我,我们父子还能在一起。"
"沈老爷!"张道士严肃地说,"你这是在害你儿子!人死之后,自有归处。阳寿尽了,就该去阴间报到,或入轮回,或受审判,这是天道,谁也逃不掉。你儿子现在这样滞留不去,既无法投胎,又无法超脱,只能做孤魂野鬼。时间长了,他会越来越痛苦,最后连神智都会丧失,变成真正的厉鬼。"
"那你说该怎么办?"沈半城急了。
"很简单,把他最爱的这些东西处理掉。没了牵挂,他自然就能离开了。"
"不行!"沈半城斩钉截铁地说,"这些都是德儿的心血,我答应过他要好好保管的。你让我扔掉,我做不到!"
张道士无奈,只好说:"那至少让我给令郎做场法事,超度他一下,让他知道该放下了。"
沈半城犹豫再三,终于点头同意。
当天晚上,张道士在书房里摆下法坛,点燃香烛,诵经作法。念到一半,突然一阵阴风吹来,烛火剧烈摇晃,书房里的温度骤降。
张道士不慌不忙,取出一道符箓,大喝一声:"沈明德听令!你阳寿已尽,不该再滞留人间。速速放下执念,前往地府报到!"
空气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挣扎。那把古琴突然剧烈颤动起来,发出刺耳的声音。锦盒里的玉佩也飞了出来,在空中打转。书架上的书一本本掉下来,手稿漫天飞舞。
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响起:"我不走...我舍不得...舍不得爹...舍不得我的琴...舍不得娘留给我的玉佩...舍不得我的书...我还有好多事没做完...我还要考取功名...还要光耀门楣...还要孝敬爹爹...我不能走..."
沈半城听到儿子的声音,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地:"德儿!爹对不起你!是爹不好,是爹太自私了..."
张道士叹了口气,收起符箓,停止了作法。
他对沈半城说:"沈老爷,你也听到了。令郎执念太深,强行超度反而会伤了他的魂魄。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主动把这些东西处理掉。只有你亲手送走,他才能真正放下。"
"可是...可是这些东西该怎么处理?送给谁?"沈半城茫然地问。
张道士想了想,缓缓说道:"地府有律令,亡者遗物,共有六类最不能留。这六类东西上,凝聚了亡者最深的执念,必须按照规矩处理,否则必然妨碍死者超脱。你儿子的这些物件,正好占了其中四类。我现在告诉你,该如何处理..."
![]()
张道士走到那把古琴前,轻轻抚摸着琴身,缓缓说道:"这第一样,就是亡者生前最爱的技艺之物。无论是乐器、画具、还是工匠的工具,凡是倾注了心血的,都不能留。因为..."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看了看沈半城,又看了看空荡荡的书房,叹了口气:"这其中的道理,说来话长。不过这六样东西的处理方法,每一样都有讲究,不能随便扔掉,也不能随便送人。处理对了,亡者能安心离去;处理错了,反而会招来更大的祸患。"
他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的月亮:"沈老爷,你知道为什么人死之后,要停灵七七四十九天吗?为什么有头七、二七、三七这些说法吗?这里面都暗合天道规律。而这六样遗物,与这四十九天又有什么关系呢?"
沈半城跪在地上,急切地问:"道长,您快告诉我,究竟该如何是好?"
张道士转过身来,眼神变得深邃:"这六样东西,第一样我刚才说了,是技艺之物。至于其他五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