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悟"字,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个"吾"字。心与吾合,便是觉悟。
这个字的构造,暗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觉悟不在心外,而在自心之中。
禅宗自达摩祖师东渡以来,代代相传,至六祖慧能而大兴于世。
慧能不识一字,却能一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震动五祖弘忍的禅院。
他所传的顿悟法门,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的走向。
可这顿悟究竟是什么?为何一个不识字的樵夫能够超越众多饱读经书的僧人?
![]()
"悟"字的奥秘,是否早已被六祖用他的一生演绎出来?明心见性这四个字,听起来玄妙,实则与"悟"字的构造有着惊人的一致。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字,或许就能明白六祖所说的"自性本自清净"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唐代岭南新州,有个以砍柴为生的少年,名叫慧能。父亲早逝,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清苦。慧能每天上山砍柴,挑到集市上卖,换些米粮回家。
这天,慧能如往常一样挑着柴担走在街上。忽然听到一处客栈里,有人正在诵读经文。那声音清朗,字字入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这八个字,让慧能整个人如遭雷击,停在了原地。柴担还在肩上,人却已经呆住了。那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觉得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欢喜,如同久旱逢甘霖。
慧能放下柴担,走进客栈,向那位客商打听经文的来历。客商告诉他,这是《金刚经》,是湖北黄梅东山寺五祖弘忍大师常为弟子们讲授的经典。客商见慧能神情专注,便又说:"你若有心向佛,不如去东山寺拜师。"
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凭什么去拜师学佛?慧能心中也有犹豫。可那八个字在心中回响,挥之不去。他安顿好母亲,便踏上了前往黄梅的路。
从岭南到黄梅,山高路远,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当慧能风尘仆仆地来到东山寺时,已是深秋时节。五祖弘忍端坐在禅堂中,见这个衣衫褴褛的南方人进来,便问:"你从何处来,来此作何?"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人,远来礼师,只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听了,故意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
獦獠,是当时中原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话若换了旁人,定要羞愧难当。可慧能却不慌不忙,回答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答,把五祖都问住了。弘忍深深看了慧能一眼,心中暗暗称奇,却没有多说,只是让他去后院舂米劈柴。
慧能就这样在东山寺住了下来。白天舂米,晚上劈柴,从不叫苦。别的僧人在禅堂里打坐诵经,他就在碓房里踩着石碓,一下一下地舂米。八个月过去了,慧能连禅堂的门都没进过。
这年冬天,五祖弘忍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该选继承人了。他召集众弟子说:"你们各自写一首偈,若有人悟得大意,便传衣钵给他,让他做第六代祖师。"
寺中上座神秀是众人公认的首座弟子,学问渊博,修行精进。众人都觉得祖师之位非他莫属。神秀思虑再三,在廊壁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第二天,众僧见了这首偈,无不赞叹。都说这正是修行的要义,要时时刻刻觉察自心,勤加修习,不让烦恼污染清净的本性。五祖看了,却只是点点头,没有表态。
慧能在碓房里听别的僧人议论这首偈,便请人带他去看。他不识字,让人念给他听。听完之后,慧能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也有一偈,能否请人代笔写下?"
众僧都笑了。一个舂米的粗人,也敢评论神秀上座的偈子?可还是有人愿意为他代笔。慧能口述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四句话一出,整个禅院都震动了。众僧围过来,有人惊叹,有人疑惑,更多的人则是不解。什么叫"本来无一物"?难道连菩提、明镜都不要了?这不是把神秀上座的话全盘推翻了吗?
五祖听到消息,赶来查看。他看着墙上的偈子,面色如常,却用鞋底把字迹擦去,说:"也未见性。"众人这才放下心来,以为五祖否定了这首偈。
可到了夜里三更时分,五祖却悄悄来到碓房,见慧能还在舂米。弘忍拿起木杖,在碓上敲了三下,转身就走。
慧能会意,等到三更时分,悄悄来到五祖的方丈室。弘忍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当下大悟。
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确实彻悟,便连夜将衣钵传给他,让他速速离开,往南方去。因为衣钵是祖师之位的信物,若被众人知道传给了慧能这个舂米的粗人,恐怕会引起争夺。
慧能当夜就离开了东山寺。果然,消息传出后,众僧哗然。有人不服,追了出去,要把衣钵夺回来。其中有个叫惠明的僧人,本是四品将军出身,身手矫健,很快就追上了慧能。
慧能见无法逃脱,便将衣钵放在路边的石头上,自己躲到草丛里,说:"这衣钵只是信物,你若需要,便拿去吧。"
惠明走上前去,想拿起衣钵,却发现这衣钵重若千钧,怎么也拿不动。他顿时惊恐,大声说:"行者,行者!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
慧能这才从草丛里走出来。惠明恭敬地说:"请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看着惠明,缓缓开口,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这位昔日的四品将军当场开悟,不再追索衣钵,反而向慧能叩拜,称他为师。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
![]()
要知道,惠明在东山寺修行多年,听五祖讲经无数次,却始终未能彻悟。
可慧能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他明心见性了。
这句话的奥妙,正与"悟"字的构造有着深刻的关联。
而六祖慧能此后几十年的弘法生涯,也都是在阐释这个"悟"字的真谛。
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明心见性的真正含义,理解了为什么六祖说"本来无一物"......
慧能对惠明说的那句话是:"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