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几十年,都说养人,这一口还能出事?”凌晨三点,小区的老刘又躲进厨房,给家人偷偷炖了一锅咸鱼粥。咸鱼,是他童年记忆里最难忘的美味。
可就在昨天,他女儿在家科普会上“正儿八经”地警告他:“爸,咸鱼都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了,你还敢吃?”
老刘半信半疑,心里却犯嘀咕:“一条小小咸鱼,怎么就和癌症扯上了关系?”这或许也是许多家庭的疑惑。咸鱼是家常小菜,还是健康隐患?或者说——爱吃咸鱼真的会让癌症盯上你吗?
![]()
今天就给大家揭开“某种鱼”与癌症之间的真实联系,并告诉你两条避险关键原则。第2点尤其容易被忽略,建议大家看完后,回家和长辈们都聊聊!
很多人以为,“鱼类富含优质蛋白,是健康食物”,但咸鱼可不是普通鱼。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0年就把中国式咸鱼列为一级致癌物,等级和烟草、酒精、石棉等放在一起,意味着——存在充分的人群和实验研究证据表明咸鱼能直接诱发癌症。
答案就在它的加工工艺——在腌制、发酵、风干过程中,鱼体内会大量生成亚硝胺类物质。这些亚硝胺一旦摄入人体,会损伤细胞DNA结构;不断累积,诱导正常细胞癌变。
![]()
尤其在中国南方(广东、福建、港澳等地),居民偏爱咸鱼,咸鱼消费高的区域鼻咽癌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研究甚至指出,每周吃一次咸鱼,连续五年,鼻咽癌风险提升70%以上。
不仅如此,咸鱼含盐量极高,每100克咸鱼的盐含量能达12~20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每日建议(5克以下/天)。高盐本身就会刺激胃黏膜,使胃癌风险大大增加。数据显示,长期高盐膳食会让胃癌风险增加约24%。
不少人会问:“我就偶尔吃点,能有啥事?”事实上,研究显示只要长期保持咸鱼摄入,就有可能触发下列健康隐患:
消化道癌症风险陡增
各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周食用一次腌制鱼,鼻咽癌风险升高65%,胃癌风险增加49%。长期吃致癌物(亚硝胺)不断积累,让消化道黏膜反复损伤,容易癌变
肾脏与心血管压力上升
咸鱼中的高盐摄入,带来的威胁远不止口渴那么简单。高盐膳食让慢性肾病发病率上升近30%,同时加重高血压和心脏病人群的健康负担。咸鱼配白粥,很容易让人多吃主食、减少蔬菜,这也会阻碍其他营养元素吸收。
肠道菌群被破坏,免疫力降低
研究表明,长期摄取腌制食品的人,肠道有益菌减少约19%,肠道屏障受损,体内慢性炎症、感染机会增多。对于老年人本来抵抗力下降,更不宜多食。
![]()
很多人觉得“这么多年不也没啥事”,但癌症的发生本来就是长期积累、隐秘进展的结果。你看见的“没事”,只是因为问题还没浮出水面。
腌制鱼类能不吃就别吃,尤其是自制的“老味道”
建议将腌制鱼类作为偶尔尝鲜的特殊小菜,每月摄入不超过1次,每次不超过50克;家庭中有胃肠道、肾功能问题、高血压、心血管基础病患者,最好避开所有腌制风干鱼。
市售腌鱼流通复杂,容易卫生不过关,自家自制咸鱼更可能因卫生和发酵条件不可控,亚硝胺超标风险大。
![]()
新鲜、低盐、科学选择优质蛋白
如果喜欢吃鱼,优先选择新鲜鱼,采用蒸、煮、清炖等方式烹饪,尽量少油盐、不过度调味;推荐每周食用2-3次新鲜鱼,每次100-150克。
品种以三文鱼、罗非鱼等低脂鲜品为佳;尽量多搭配蔬菜和全谷类主食,保持饮食均衡,远离高盐、高亚硝胺隐患。
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主动减少腌制、熏制、烧烤类食物摄入,肥胖、高油脂饮食、缺乏蔬果,这些都是癌症“帮凶”。数据表明,90%以上的消化系统肿瘤都和这些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