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渤如晚年在扬州。
【人 物 简 介 】
张渤如:靖江市马桥镇人,1911年生。1940年8月初任靖江抗日民主政府四区区长。8月下旬,任县文教科科长兼四区区长。1941年2月兼代县政府秘书,1943年1月专任县政府秘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4月到三地委整风队学习,结束后留三专署教育处工作。抗战时期,倡议创办靖江乡村师范和弘毅中学,并兼任乡师校长。从1941年初创办到解放战争开始,两校为地方党政机关和新四军输送干部约500人。渡江战役时任一分区渡江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前任扬州工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80年,任扬州工业专科学校筹建恢复处主任和党总支书记。1981年,再次担任扬州工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代校长。
张蔚全:张渤如之子。
张培华:张渤如之孙。
![]()
【口述内容】
![]()
1951年11月25日,张渤如、易彬新婚翌日留影。摄于扬州市梅岭小学。
我叫张蔚全,1955年10月生,张渤如是我的父亲。从我幼时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扬州工学院,里面生活,经历了扬州工学院的历史变迁。
1952年,父亲从苏北行政公署调到筹建中的扬州工业专科学校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经过6个月的艰苦筹建,学校于11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刚开始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好多的房子都是用芦材建起来的草棚。为培养人才,在还不具备开学条件的情况下,学校招收了1200名新生。开学不久时届隆冬,风雪不断,草棚内阴冷异常,老师们不得不暂停讲课让学生踏步擦掌两三分钟,暖和一下身子,活跃一下气氛,再继续讲课。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之下,培养了扬州工业学校第一批学生,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抗美援朝的时候,国家对军工人才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学校被国家二机部收管,更名为“华东第二工业学校”,培养了不少军工方面的人才。后来,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要搞一些大专业,1955年8月二机部通知学校改名为“扬州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7月学校隶属关系转属江苏省后,省政府决定自8月起将学校改建为“扬州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学校又被国家五机部收管,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扬州工业学院(本科)。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被改名为曙光仪器厂,专门制造光学仪器。此时,五机部决定在扬州曙光仪器厂里面建立一所扬州光机学校(中专)。我父亲被任命为厂党委副书记、厂革委会副主任,主抓光机学校。学校培养的人才,就在五机部系统内部消化,这个学校办了两三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期间,五机部把扬州光机学校交给江苏省继续办学,成立了扬州工专筹建处,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又经数年不懈努力,到1987年恢复工学院。
![]()
建国初,吴景陶(左一)、张渤如(左二)、吴北辰(左三)、易彬(左四)等人合影。
![]()
【亲友补述】
张培华口述历史:
爷爷为抗日民主政权创办文教事业
我叫张培华,是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老师。我的祖父叫张渤如,是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第一任校长。他1911年农历三月初四出生于江苏靖江侯河乡的一个地主家庭。我的高祖父叫张申甫,也就是我祖父的爷爷,他是清朝的秀才,中过拔贡,常被乡人延请坐馆当家塾先生,看书读经不辍。本来他是想通过科举做官,后因眼疾导致双目失明,于是就断了中举念头,改为置办田地发家致富。到他1935年去世时,家中已积下土地多达两三千亩,所以在高祖父这一辈,我们家可谓是本地远近有名的殷实之家。
高祖父的俭省,在乡里是出了名的。他要求儿孙们每天要到他身边去报到。为什么呢?就是为了检查儿孙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他摸到哪个子女穿了绫罗绸缎的话,就要批评的,他一直要求儿孙艰苦朴素,而且从小就教给了他们“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培养他们勤俭持家的习惯。
我的高祖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张伯彭(是我的曾祖父),老二张仲熹(创办侯河小学,其大儿子张以华曾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工程总队政委,其二儿子张滨曾是海军某部政委),老三张叔云。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祖父刚从江苏省教育学院毕业,在省农民银行吴江县盛泽办事处任乡镇丝绸生产合作社指导员。江南沦陷,办事处遣散,他与同事沿太湖南岸,绕过宜兴穿越武进渡长江,于1937年12月3日到家。回到靖江后,他看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国民党节节败退,国土一天天沦丧,农村土匪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和广大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整天为祖国的前途忧心忡忡,痛感报国无门,心里面很难受。1938年与人合伙在家乡开办农场,遭日伪军“扫荡”而倒闭,投入的资金全打了水漂。1939年下半年,他在靖江参加了国民党书记长盛仁东组织的一个抗日国民精神动员委员会工作队,当时这个工作队设在新镇市南一个村上,参加这个工作队的,除了我祖父,还有何一环、叶诚、刘伯骞、周征夫、毛文瀚等靖江知名知识分子,工作队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写标语,出墙报,搞抗日宣传活动。当时的盛仁东,已经和共产党有了联系。1940年8月初,我祖父应邀出任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四区区长,8月下旬,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上,县长刘万里宣布我祖父担任县文教科长兼四区区长。待区政权建好后,我祖父于11月初到文教科主持工作,文教科有范乐山、于守真两位同志,还有一个通讯员叫陆金富。
![]()
1991年10月16日 ,张渤如在靖江中学59周年庆上讲话。
文教科开会分析当时的教育状况,决定先从抓小学教育入手,在此基础上抓中等教育,办社会教育。1940年11月,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在海安召开各县文教科长会议,我祖父参加了。会议的主题是:团结广大教育界人士,一致抗日。我祖父他们积极动员那些返乡老师,运用政权力量,以区为单位,建立中心小学制。组织人员编写教材,还动员了泰兴广陵镇的一个印刷厂,印刷这个教材,然后分给各个学校。
1941年2月,我祖父兼代县政府秘书。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我祖父建议办两所学校,一所是靖江县立乡村师范(对外称江左师范),还有一所就是弘毅中学。当时的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培养抗日革命干部,为新四军输送人才。乡师设在普济庵,1941年暑假开始招生,当时就招了一个简师班,是半年制的,招收初中毕业生;招了一个师范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是三年;另外还招了一个初中班。当时师生总共有100多人,这实际上是一所抗大式的学校,师范生是不需要交学费的,也不交生活费,他们是吃公粮的。
我祖父当时兼任乡村师范的校长。我们学校五十周年校庆的时候,我曾经问过我祖父,怎么会担任这个校长呢?他告诉我,因为当时也找了几个人,但是人家都不愿意当这个校长,所以县委、县政府决定由他兼任校长。祖父介绍说:弘毅中学当时是由刘伯骞具体筹建的,因为斗争形势比较复杂,为了防止敌伪破坏,一度称为私立中学,设在靖东的朝阳殿,聘请开明绅士盛隐白担任校长,刘伯骞任校务主任,主持校务,具体负责招生、聘请老师等工作。到了1942年的2月份,乡师搬到了靖中的姚家殿。这个时候呢,简师班就毕业了,然后学校又招收了一个一年制的简师班,加上原来的那个初师班,在校学生有80多个人。
1942年8月,乡师又搬到了弯腰沟。当时弯腰沟东面有一个大地主,他家房子比较宽敞,学校就在他家开班上课。那个时候,学生和老师都住在附近农民的家里,生活非常艰苦,要自己烧饭。有好多学生早上烧上一锅粥,吃一天。有时候也没有咸菜,就用那个筷子蘸一点盐。洗澡也是个问题,夏天还好,反正到河里洗洗就行了。冬天呢,就买点柴火,问老百姓借个盆子洗洗澡。那个时候,好多同学身上都有虱子,但是他们还是蛮乐观的,还说,“抗日的虱子,救国的疮”,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和老百姓的关系非常融洽,看到农民家水缸里水浅了,他们帮忙挑水;看到地上脏了,就帮忙扫地。农忙季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帮老百姓挑秧、栽秧,帮助老百姓进行抢收。由于斗争形势复杂,学校师生经常要转移,还要进行反“清乡”、反“清剿”,大家警惕性都很高,师生轮流放哨。
![]()
张渤如(前排左六)与同事合影。
1943年春,弘毅中学并入到县立师范后,我祖父就不再担任校长,专任靖江抗日民主政府的秘书。1944年4月,县委抽调我祖父,另外还有周征夫、周永康等到苏中三分区整风队学习。1945年春天,他就留在了苏中三分区教育处担任督学,也就离开了家乡靖江。
我祖父1940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介绍人是中共靖江县委书记杨源时和县委联络部长刘永青,从此获得了新生。在办师范学校的过程里面,他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邀请县委县政府领导给师范生、中学生还有老师做政治报告。据他回忆,那个时候,县委领导曾涛、杨源时、汪青辰,宣传部部长李进,还有莫珊等人,都到学校做过政治报告,而且有请必应,从来没有推托过。1942年乡村师范有了党组织,年底已经发展到20多位党员。学校还建有青年解放团组织,相当于后来的共青团。在弯腰沟举行了成立大会。
另外学校也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再一个就是县委县政府经常印发一些文件材料给老师上政治课用,所以从1941年创办到1946年短短的5年时间中,师范学校为靖江为新四军培养了500多位革命干部,他们中半数以上成为县团级甚至地市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这些同学毕业以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军队、财经、文教方面的骨干力量。如孙振、张铭功、叶瑞生、戴学江,都是那个时期的师范毕业生。
![]()
2000年4月8日,张渤如(前排左三)90 寿辰。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了,我们靖江、泰兴等南四县有一批老师北撤,我祖父在专署教育处担任领导,将他们妥善安排,为我军战略反攻南线各县储备干部。1949年3月,我祖父就被调到苏北行署文教处工作。但是3月份没有到职,为什么呢?因为在接到这个调令之前,组织上已调他到一分区渡江支前司令部担任政治部副主任,一直到渡江战役结束。1949年6月,他才正式到苏北行署报到,担任文教处教育科科长。同年12月随同苏南行署副主任兼文教处处长刘季平前往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52年,苏南、苏北行署,还有南京市,合并成江苏省。苏北行署在合并之前,在扬州创办了三所大中专院校:一个是苏北农学院,还有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另外还有扬州工业学校。1952年11月初,组织上委派我祖父到扬州工业学校担任校长和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扬州工业学校刚刚筹建,好多基建任务还没有完成。学生实际上8月份就选报好了,名单已经报到工业学校了,学生在家等得比较急,都等着开学。我祖父到校以后,经过和学校领导商量决定立即开学。学生来了,没教室又没得宿舍,学校就决定搭建茅草屋,过渡一下。到11月14日,学校借用扬州中学树人堂举行了开学典礼,从此,11月14日就是扬州工业学校的建校纪念日。不久,扬州工业学校更名为华东第二工业学校,后来又改名为扬州建筑工程学校,到1958年8月又更名为扬州工业专科学校。反正那一段时间,随着国家形势发展,学校不断在调整变化。1965年,扬州工业专科学校被五机部接管了,晋升为扬州工业学院,他继续主持院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砍校办厂,办了个国营曙光仪器厂,是一个军工厂。“文革”后期,厂里办了一个光机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五机部将光机学校交给江苏省继续办学。到了1980年,江苏省政府发文恢复扬州工业专科学校,请我祖父担任筹建恢复处的主任和党委书记。1981年,我祖父再次担任扬州工业专科学校的党委书记、代校长,1983年1月底,退居二线,担任扬州工业专科学校的顾问,直到1986年,76岁了,才被上级组织批准办理离休手续的。
用他老战友李进的话讲,我祖父是一个正人君子,是一个好人,是一个贤者,一个爱国志士,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非常慈祥的、有坚定信念的长者。他为什么走上革命道路?这和他受的教育有关。1924年到1926年,他在靖江第三高等小学读书,当时校长叫陈铭荃,这个老先生是清末靖江一个比较著名的举人。但是,他思想不守旧,比较开明,是兴办新学的先驱。因为他德高望重,治学严谨,受到社会人士尊敬和全校师生爱戴。我祖父六年级的时候,陈老先生担任他的国文老师,从我祖父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老先生非常尊敬,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深远。老先生上课经常结合课文内容用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如他讲授《岳飞》一课时,爱国主义教育给我祖父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个就是,有个第三高等小学的毕业生叫祝惟干,曾经到学校宣讲上海枪杀顾正红事件,这也是很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我祖父在江苏教育学院读书期间,有一位叫俞庆棠的老师对他的教导也令他终生难忘。俞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到苏联体制,还讲到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为什么都失败。我祖父为了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向俞老师请教,俞老师不仅介绍参考书要他阅读,还要他去找一个叫张锡昌的老师请教,张锡昌老师实际上是地下党,他是俞庆棠的秘书和助手。所以,我祖父在江苏省教育学院的时候,实际上就受到了党的教育。他在学生时代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有强烈的爱国心,所以在抗战爆发以后,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来了。
我祖父一生都是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引导下、培养下成长的,经历了风风雨雨,始终不改初心。到了晚年,他又到扬州老干部大学文史专业学习,开始写作。晚年他也在考虑,到底给后人们留下点什么?经过深思熟虑,留下了一本《思贤集》,激励后来人。全书总共十六篇,主要是游览众多先贤古迹遗址引发的感慨、对知己故人的追忆和对校友英烈的怀念之作,借以鉴古知今,以史育人,宣扬先贤和烈士们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及崇高品德。张载《横渠语录》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可能是祖父这一辈人的不懈追求,也可以说是祖父一生的生动写照。
【采集时间】2022年10月14日上午
【采集地点】靖江市牧城公园
【采集整理】靖江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