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文艺评论” 栏目泼了盆冷水,直接点名 “某些顶流演员排场极大,自带‘编剧团队’进组,随时准备给剧本‘动手术’”。
![]()
这篇题为《精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刚发布三小时,相关话题就冲上热搜榜首,阅读量飙破4.2亿,网友连夜扒起了 “嫌疑人名单”。
林永健在文中晒出的细节格外扎心:有农村题材剧的主角,前一秒还在地里薅草,下一秒就被改成“归国精英下乡体验”,只因为顶流 “不想灰头土脸”;
![]()
更有剧组一天收到三版修改剧本,场务印剧本把打印机都累到冒烟。作为行业老兵,他直言这种操作 “让故事逻辑瞬间稀碎,戏还没拍,口碑先崩盘”。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很快跟进,把“演员自带编剧乱改剧本” 列为2025年行业四大乱象之一,呼吁 “把艺术尊严留在现场”。但网友更关心的是:这些顶流为啥非要自带编剧改剧本?好好演戏不行吗?
![]()
导演深夜爆料:改剧本不是任性,是演技撑不起角色
就在林永健的言论发酵当晚,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电影导演接受私下采访,把这层窗户纸彻底捅破了。他直言林永健说的“动手术” 只是表象,背后藏着更荒诞的真相:“哪是想改戏,根本是不会演戏,只能让编剧把表演内容改简单了凑数。”
这位导演透露,顶流团队改剧本有套“三板斧”:先砍复杂情绪戏,把 “隐忍落泪” 改成 “转身沉默”;再删专业场景戏,把 “医生做手术” 改成 “护士递器械”;
最后加无意义特写,用慢镜头对视填补演技空白。“有个顶流演职场剧,连‘开会记笔记’的细节都演不像,编剧只能把职场戏全改成谈恋爱,美其名曰‘贴近观众’,其实是他根本演不了职场状态。”
他举了去年某部现实主义农村剧的例子:原本设定的农民主角,被顶流团队改成“开200万越野车种地”,住着带泳池的别墅,网友吐槽 “这是拍给外星人看的农村”。
“不是编剧没常识,是顶流既不想晒黑,又演不出农活的糙劲儿,只能让编剧硬改。” 导演无奈表示,这种修改本质是 “用剧本妥协换演技过关”,是对创作最彻底的不尊重。
更让人咋舌的是行业潜规则:只要顶流提出改剧本,投资方立马会施压“招商靠他带货”,导演不同意就可能被换掉。
有位匿名编剧曾在社交平台叹气,自己写的医生角色被改成 “三集都在谈恋爱的恋爱脑”,只因为顶流团队说 “医疗戏没人看”—— 可真相是,顶流根本演不了专业戏份的细节张力。
![]()
流量霸权下的创作怪圈:剧本成了“遮丑布”
林永健的文章里有句话戳中要害:“戏好了,演员是最大受益者;戏垮了,演员也是责任人。” 但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里,这个常识被彻底颠覆了。
多位制片人匿名透露,顶流团队改剧本只盯三件事:戏份必须最多、人设必须完美、对手不能抢风头。这种“定制化修改” 直接导致剧集质量滑坡:职场剧里月薪8000的实习生喝38元手冲咖啡、背限量款包包;年代剧里主角顶着现代妆容说台词,观众弹幕满屏 “出戏”。
对比之下,老戏骨们的做法堪称教科书。林永健提到《白鹿原》剧组,张嘉益提前三个月跟着农民学种地,秦海璐专门去学纺线,剧本一个字都不随便改。
导演张永新也透露,林永健合作易烊千玺时,不仅不改剧本,还主动帮对方梳理历史线,一句台词都不删。这种专业态度,恰恰是顶流们最缺失的。
![]()
有意思的是,林永健的爆料引发了“反向排查”。成毅粉丝晒出剧组澄清 “剧本修改是集体讨论”,肖战粉丝贴出《庆余年》导演评价 “他从不改剧本,还会和编剧讨论逻辑”。但正如林永健经纪团队回应的:“文章只谈现象,不涉个人,欢迎对号入座,有则改之。”
如今,央视和《人民日报》都在呼吁“创作需要敬畏心”“回归剧本中心制”。可只要 “流量=票房” 的公式还在生效,编剧团队改剧本遮演技的怪圈,恐怕就很难真正打破。毕竟,观众能骂走一部烂剧,却挡不住资本为流量赌一把的冲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