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两点。首先,永历年间的清军水师那是真的弱到离谱,面对郑军或者张名振的鲁王军水师,很多时候就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之前咱们说过明清漳州会战期间,浙闽总督陈锦从浙江调来的水师和福建方面的水师合兵一处在崇武县城一带的海域和郑军水师开战,结果清军被迅速击溃,清军战船面对明军水师迅速作鸟兽散,被击毙789人,损失大量的战船。
![]()
崇祯十年大铁炮。
而哪怕是到了明郑政权近乎山穷水尽的1663年还能上演七八艘明军战船一口气冲散了200艘清军战船这样的名场面。而郑军或者鲁王军之所以陷入颓势主要是因为自身的骑兵较弱还有攻坚能力差,很难快速攻破沿海清朝城市的城墙。这就很要命了,难以很快取得城市的控制权也就意味着无法以正常的手段取得粮食银两的补给以及兵力的补充。这是要说的第一点。
![]()
天津博物馆收藏崇祯十一年铁炮铭文。
第二点就是我们有时候还是低估了这个绿旗汉军中下级军官对于清朝的忠诚度,反正从清早期这些涉及到南明战事的史料中可知,有不少这种非常忠诚的清军中下级军官,就比如咱们之前说过的郑军夺取漳州后的水营游击将军刘朝林“十二月初一日,贼兵未血刃即下城池,此乃漳州守备魏标、千总刘国轩并做内应,献城迎敌之故。唯水营游击刘朝林义不受辱,杀全家随之自缢。其余文武尽降贼”。
![]()
明军铁头盔。
这是个游击将军,下面咱们要说的这位只是个千总。清朝的江宁巡抚周国佐在永历八年(公元1654年)下半年发出的塘报以及江南总督马国柱上奏。大致内容是在崇明岛一带活动的张名振部南明水师突然南下,然后清军水师出兵迎击,这里其实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按照周国佐的塘报清军并没有出现战败的情况。但是马国柱的说法却是“舟师未能遽集,猝难荡灭;抚臣周国佐疏称:时出精兵邀击,遂图南窜。臣等详察两疏内情节,周国佐明有铺叙夸张、居功自饰之意。但国佐身为节钺重臣,自当确查地方情形,据实题报,何得饰词矜诩,以烦驳察?”
![]()
佛郎机火炮的子铳。
双方僵持不下,此时是1654年的六月,就在这个月有一名清军俘虏从明军的阵营中逃回清军阵营,这名侥幸逃脱的俘虏向清廷汇报了一些情况,由清军提督张天禄麾下的提标中军毛杰将情况上报,这个情况现在看来是真离谱:
![]()
明朝的南方军队。
“五月初六日出洋,遇贼船七只赶来,我船一只相隔不多路。权千总披着盔甲,坐本船高稍上,叫众人不要慌,只管使船,有我在与贼对敌。开弓放箭,箭俱射完。又叫放炮。但贼众我少,势不能胜。被贼船围住,众贼齐上我船来,连伤水手二名。权千总见事不谐,力气已竭,遂跳海身亡,各兵俱亲见等语”可以从中读出几点,首先这一船的人大概率都被活捉了,因为这里只提到明军冲上船来之后砍伤了两名水手,并未提及其他官兵的伤亡情况。
![]()
明朝崇祯十年大铁炮。
其次就是这位姓权的千总令人咋舌的表现,五月初六日率兵驾驶一艘船出海,从常理推断一艘船不太可能执行进攻任务,应该是巡逻。但是好巧不巧遇上了七艘明军战船,按理说以一敌七没什么胜算,结果这位千总居然直接下令士兵们别慌,继续驾船,先射箭后开炮,然后箭用完了,海战炮轰没打过人家,被人家一鼓作气冲上船来,最后千总本人投海而死,这一整船的绿旗官兵和水手都被明军俘虏。南明军队活捉了整船的清军士兵,却没能活捉清军主将。
![]()
明朝崇祯十年大铁炮。
“惟提标千总权无敌一船被贼炮打桅折,漂泊不前。当令千总猛虎带船赴援,极力挽拽,复为风浪所激,断纤飘突,陟遇贼船围裹,权无敌奋战力竭,跳海捐躯。一时船只兵丁,并随船盔甲等件,遂为贼有,此逃回兵卒李文如当日在船目击情形,见在活口供述,确为可信者也”不得不说这位权姓千总的名字看着很厉害,叫权无敌,当然后面这个来救他的千总名字更厉害,叫猛虎。
![]()
青铜火炮。
“该职看得”环节的说法“时我主客官兵,鼓励争先,在洋追剿”大背景是张名振部南明水师从崇明岛南下到稗沙一带(实际上仍然在崇明岛周围)活动。而那个从明军阵营中跑出来的清军俘虏是南汇营的士卒,南汇营原额官兵593名,清顺治初年只有443名,有守备1人,千总1人,骑兵40人,步兵60人,水兵200人,乡兵130人,明清时期的南汇营的位置在今天的上海。如果此时再看其他的清朝史料的文本,感觉到这个时期的张名振部南明水师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状态:
![]()
明代钢剑。
马国柱曾经这样说“张、阮二逆自移稗沙之后,尽收各贼船只于内,将水艍大船围绕于外,阻截出路。虽防之愈密,而人心愈涣,其中有孑身而来者,有连船而来者,有断缆偷渡而来者,有假称试桅折戗而来者,接踵相继。兼以我之官兵不时挠击,在贼众心既离,在我将士合力,逆势果尔穷蹙,计无复之,踉跄而遁。我兵益矢奋勇加帆向战,收复稗沙,追击于下灰沙、高家嘴海面,碎船溺贼,获械夺旗,贼众披靡而南”就在这永历八年的五六月间,明军出现了不少驾船叛逃到清方阵营中的将领,这可能是因为军队在长江及长江入海口一带活动得太久了,军粮银两都甚为缺乏,所以有些军心不稳,而张名振本人南下似乎是为了到厦门寻求郑成功的援助,谋求郑成功对其在浙江海域对清朝统治者军事行动在资金、军粮以及火器等方面的支持。
![]()
朱漆头盔。
兵部尚书噶达洪的事本中却有不同的看法“张名振结伙聚船,栖居崇明各沙,屡犯金、礁、瓜、仪,其势甚嚣,尚未大加官兵,因何顿称就抚。据报陆续投诚者中,多为灾民,其驾回一二只船,亦多为掠去者。惟不见确为结伙之贼,航海大船,解甲投顺者。实为放出朋党,探我虚实,怠我战守矣。且与郑成功行文往来,相勾通于千里海上。万一成功中藏祸心,垂涎江浙,先随张名振而来,埋伏于腹地,伺机突变,水陆并举,首尾相济,则其患无穷 矣”。
![]()
明军骑兵。
当然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张名振部在这一段时间之内的状态确实是有一定问题的,什么问题呢?还是老问题,那就是有关人员补充以及军饷粮食还有船只的问题。换句话说,对长江地区的攻势仅凭原鲁监国部下的南明军队是无法完成的。
![]()
明军步兵。
然后咱们再回到这场战斗上。首先咱们纠正文首的一点:如果说这一时期的清军水师对南明水师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还是有一些武断的,因为就在1654年张名振部活动于长江入海口一带的时候清军对小股明军船队的堵截和打击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还是那句话:真正给张部明军造成困难的只有人员和物资的问题,沿海清军很难彻底击败张名振,而张名振又很难凭自己的实力攻取清朝的富庶之地,所以这就是僵持状态,但这种僵持状态对于实力偏弱的张名振部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
明代的军刀。
其次就是清军中下级军官的忠诚度问题,有时候不是非得说清朝统治者的好话,现有材料确实证明清朝绿旗汉军之内确实有一批对清朝皇帝相当忠诚的清军将领,以中下级军官居多,就比如本人所提到的权无敌,被明军包围之后居然直接投水而死。
![]()
青铜火炮。
而一些级别比较高的汉军军官反倒有和南明势力互通信件的行为,就比如曾经和郑成功激烈交战的清提督马进宝以及千总权无敌的顶头上司提督张天禄,当然清廷对张天禄和南明一方通信一事并没有抓到明确的证据。至于为什么这些人对清朝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忠诚度,只能说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明政权所进行的反清复明斗争其中实际上有一个很难注意到的矛盾,那就是南明武装势力和地方稳定秩序受益者之间的矛盾,因为1645年之后的明清两方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后者从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倒向两方中更强的那一方,而地方中下级营兵将领除非和南明一方有私人关系或者和地方清朝当局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否则不太可能以身家性命为代价投身于反清复明运动之中,马信这样的将领还是少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