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所以期期读,是因为《社会科学报》是理论的载体,有学习的价值。在我眼里,《社会科学报》是没有封面的百科全书。
原文 :《理论的百花园》
作者 |上海大学 邓伟志
图片 |网络
40年前,我在参加社联的会议之后,走进同在一座大楼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洪泽书记的办公室。20世纪60年代初他是我们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的副部长,是我的老首长。我一进门他就说:“你来得正好,我正在写发刊词,帮我看看。”接着他讲了筹办《社会科学报》的想法。我听了十分高兴,向他讲了50年代社科院院刊《小高炉》的情况。我还讲了我当院刊通讯员,把跳高冠军跳到一米几十厘米,误写为跳“远”跳了一米几十厘米的笑话,逗得他哈哈大笑。几天后,发刊词登载在第一期头版中右的位置上。我品赏了好大一会儿。
理论载体
从第一期起,我每期都认真阅读。报纸从4开扩到对开,从4版扩到8版,我没漏读过一期。我曾受邀写纪念夏禹龙副院长的文章,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立即动笔写出与夏老几十年的交往经历。有学者在《社会科学报》上评论我,不论怎么评,我都仔细学习。读报是拜师,与编辑联系是交友。我与《社会科学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之所以期期读,是因为《社会科学报》是理论的载体,有学习的价值。
![]()
在我眼里,《社会科学报》是没有封面的百科全书。既有文史哲政经法社,又有心理学、语言学,不仅如此,还涉及气象学、生物学和电影艺术。《社会科学报》既有“国内信息”版,又有“海外观点”版,既有“人物”版,又有“读书”版、“开卷”版,既有“学术探讨”版,又有“改革实践”版。《社会科学报》还载文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思想的桥梁”,主张建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盟。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开卷”栏里提出“通俗与高雅共绘”,极大地扩展了作者面和读者面。《社会科学报》的作者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各地的学者在《社会科学报》的各个栏目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也许是我有专业偏好,我特别欣赏《社会科学报》“改革实践”这个栏目里报道上海财经大学为了探寻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万村调查”。他们发动师生2万人次参加,用16年时间在31个省、市、自治区1.1万余个村庄,走访农户16万家,从而大大提升乡村的数字设施、数字素养、数字意识、数字创新。他们拿到了亲手调查得来的数据,就等于掌握了万物互联的桥梁和纽带。大数据不单是指数据的大小,而且是指数据的采集、汇聚、关联和使用。数据是以数为据,具有巨大影响力、传播力和创造力,乃至凝聚力。
创新先声
打开《社会科学报》,映入眼帘最多的是一个“新”字。“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强国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学习模式”“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人才集群驱动科技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迎来新的希望”。《社会科学报》在头版大标题中号召“向新发力”。最引人关注的是在《社会科学报》与高校共同主办的理论创新的线上线下研讨会上,他们响亮地提出“理论创新需要学者立足自主认识和自主精神,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
《社会科学报》热衷于理论创新的根据是理论没有终点。正如在他们发表的文章中所写的:“新”的实践拥有无限可能性,因此理论永远要“因时而变,因时而化”。2025年1月9日《社会科学报》的“开卷”版载文,借用了数学和物理学的术语“奇点”,提倡在理论上也要“向奇点冲刺”“聚焦于人类奔向奇点”“接近奇点”。奇点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未垦之地,就是恭候学人大展经纶的学术论坛。我们常说“不能碰敏感点”,解放思想,敏感点就可以转化为学术生长点。有了理论创新的思想就容易建立理论体系。《社会科学报》里有很多谈体系的文章,令我钦佩。
![]()
![]()
《社会科学报》的报人有理论创新的思想,在版面上刊发了许多新概念、新范式、新体系。我们都知道价值哲学研究元理论有五种范式,《社会科学报》上发文提出“从范式上审视价值哲学研究”,建议再加一个“现代化范式”。我们都知道经济包括物质经济、能源经济、信息经济、环境经济、货币经济五种经济。《社会科学报》发文又提出一个“意图经济”,写道:“对话式人工智能会暗中影响个人意图,从而创造出一个名为“意图经济”的全新商业领域。我们都知道上海有魔都、东方巴黎、海上花园、东方明珠、小纽约、华尔街东方等美称。清华大学的作者在《社会科学报》发表题为《共同塑造未来上海的“云宇星空”》一文,提出把上海建成“穿越实体城市、数字城市与梦想城市的时空智能之城”的“量子城市”。“量子城市实现了多维时空联动与价值信增,孕育了让人民倍感幸福的云宇星空。”今日之中国无处不在议论数字化。《社会科学报》在努力破解数字化难题的同时,指出“数民社会:数字化有利于人与人、人与政府组织之间的点对点连接”“以数字劳动正义促进数据公平共享”“数字社会主义有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经济的潜力”。
40年来,《社会科学报》一直是我学习的园地。如今我已进入耄耋之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将继续把《社会科学报》作为自己进修的教材。师恩难忘,以文会友。最后,请允许我用《社会科学报》2025年新年献词中的一句话作为与报社师友共勉的结束语:“蘸满昨天的笔墨,继续书写今天崭新的一页!”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72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程鑫云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