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米SU7车祸:电池连爆3次、车门焊死般打不开,救人小伙哭到发抖,小米却忙着删视频?
凌晨3点的成都天府大道,刺耳的撞击声划破夜空。一辆小米SU7狠狠追尾前车后,一头扎进中央花坛,又冲对向车道——谁也没想到,这场本可能还有生机的车祸,会因为“打不开的车门”和“连爆的电池”,变成救援者一辈子的遗憾,更让小米的“封口操作”彻底引爆全网怒火。
![]()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市民袁华楷,当时他距离事故车也就一两百米,刚掏出手机想记录现场,车子“轰”的一声就冒起了火,右后方的火苗窜得比车顶还高。“那声音像电磁起爆,震得人耳朵发懵”,袁华楷后来回忆时还心有余悸。他一边往事故车跑,一边打报警电话,可还没等消防员赶到,更吓人的事发生了——车底突然传来“砰”的巨响,第一次电池爆炸了。
赶到车旁的不止袁华楷,还有几个路过的年轻人。大家看着主驾位置有人动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围着车门又是肘击又是脚踹,可那玻璃硬得离谱,“抓也抓不开,敲也敲不烂”,有人甚至找来路边的石头砸,玻璃上只留下几道白印。就在这时,第二次爆炸来了,驾驶座方向的火苗猛地往外蹿,车底的电池像失控的爆竹,烧得滋滋作响。
有人从后备箱翻出灭火器,对着火苗喷了几十秒,左侧的火刚小下去,更剧烈的第三次爆炸突然炸开!地面都跟着晃了一下,一股热浪直接把人逼退了好几米,整个车子瞬间被火吞了进去。“才两分钟,从起火到烧得没法靠近,就两分钟啊!”袁华楷看着熊熊燃烧的车,手脚都在发麻。而那个最开始冲上去开车门的小伙子,蹲在路边哭得稀里哗啦,嘴里反复念叨“救不出来,怎么就救不出来”。
第二天,成都交警的通报出来了:驾驶人邓某某31岁,涉嫌酒后驾驶,事故造成他当场死亡,两车不同程度受损。本来大家还在讨论酒驾的危害,可随着袁华楷这些施救者的细节曝光,舆论风向一下子变了——“酒驾是错,但车门为啥打不开?”“电池连爆三次,这安全性能过关吗?”
更让网友炸锅的是,有博主把救援视频发上网,没特意给小米车标打码,也没说一句抹黑的话,就客观还原了现场,结果不到半天就收到了投诉通知。投诉方赫然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理由是“损害组织商誉”,视频眨眼就被下架,速度比外卖小哥抢单还快。
![]()
“我拍个救援视频怎么就损害商誉了?”博主委屈得不行,网友更是替他抱不平。有人翻出视频截图,里面明明只有撞变形的车身、烧黑的电池和着急救人的路人,连一句对小米的负面评价都没有。“难不成车撞坏了不能拍?电池炸了不能说?”有网友调侃,这就像去餐馆吃出土豆丝里的塑料片,你拍个照吐槽,店家不查后厨,反倒先逼你删朋友圈,逻辑歪得比电动车逆行还离谱。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小米的“反应速度”。有经常做汽车内容的博主透露,自己之前发过小米SU7的测评,只要带一点客观缺点,后台就会收到“品牌关键词预警”,紧接着就是投诉。这次车祸视频下架得这么快,不少人怀疑小米是不是安排了人24小时盯着网上的“小米汽车”关键词,一有风吹草动就“自动报警”。“救人的时候没见这么积极,删视频倒比谁都快”,评论区里的这句话,点赞很快破了万。
其实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因为“处理方式”遭吐槽了。就在成都车祸前几天,福建有台小米SU7开进海里,车主不幸遇难,评论区里几乎没人同情,全是骂雷军的。有人翻出年初的“小字文学”营销——宣传时把续航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使用时才发现小字标注“理想工况”;还有车主吐槽提车延迟了快两个月,客服只会说“再等等”;更别提上个月,有车主在高速上按SOS求救,结果系统提示“排队6分钟”,等联系上救援时,车都快没油了。
那位SOS排队的车主把经历发上网,没过几小时视频就没了,后来有人爆料,小米找了第三方公关,还暗示车主“删视频可以协商补偿”。有网友戏称,小米这哪是解决问题,明明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就像这次成都车祸,网友想知道车门为啥打不开、电池为啥会连爆,小米不解释不调查,反倒先把视频删了,这不就等于“把成绩单烧了,就当自己考了100分”吗?
当然也有替小米说话的,有人发图说“2024年全国车祸死了67759人,小米一年半才不到10人,至于这么揪着不放吗?”
![]()
可这话很快就被反驳了:“大家不是揪着车祸不放,是揪着‘出了事就捂嘴’不放。”
是啊,车是机器,总有出故障的可能,高速爆胎、雨天打滑都正常,可关键是出了事之后怎么做——是像特斯拉那样,出事后第一时间公开数据、排查问题,还是像小米这样,先把视频删了再说?
就像这次成都车祸里,要是小米能早点站出来,说说车门设计是不是有安全隐患、电池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哪怕只是一句“我们会认真调查”,大家也不会这么生气。可小米偏不,一门心思搞“封口术”,仿佛把视频删了,事故就没发生过,质疑就会消失。
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袁华楷们的讲述、现场的照片、交警的通报,这些都不是删几个视频就能抹掉的。网友想要的也不是“小米必须认错”,而是一个透明的真相——车门到底能不能改进?电池安全能不能再升级?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救援者能不能更快打开车门?
毕竟买车不是买玩具,是买“安全”。车主花几十万买小米SU7,图的是雷军说的“极致安全”,不是买个“不能说的秘密”。要是连讨论事故的自由都没有,要是出了事只能看着视频被下架,谁还敢相信这个品牌?
有位网友说自己发了个视频,客观还原了救援过程,连车标都没特意打码,结果呢?被车企投诉了,理由是“损害组织商誉”。视频一眨眼就被下架,比外卖小哥闯红灯还利索。
现在成都车祸的调查还在继续,希望小米能早点放下“捂嘴”的心思,好好查查车门和电池的问题。比起删100个视频,不如把钱花在品控上——下次再出事故,要是有人拍视频说“撞这么狠,车门一下就打开了,人没事”,那才是真的“维护商誉”,比任何公关都管用。
说白了,与其花精力删视频、控评、投诉,不如把钱砸在品控上。把车做得更安全、更可靠,网友拍再多事故现场,也只能说一句:“嚯,撞这么狠,车都变形了,人居然没事!”那才是真牛,比删一百个视频都管用。别总想着“嘴堵得住,事儿就没了”。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群众的眼睛更亮着呢。
车轮可以滚,但真相,别想轻易碾过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