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成功,魏国文化兴盛,经济增长,体制先进,军力强大,自然要向外扩张。
魏文侯为此制定了“西压秦,南制楚”的发展总战略,总战略非常正确,一方面压缩秦国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遏制楚国北进。
![]()
不过想要对抗楚国,赵魏韩三家必须联合起来,组建军事合作同盟。
小编以为,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开辟大后方最为重要,所以灭秦是第一要务。
不过魏文侯应该是把赵魏韩抱团看得最重要,毕竟前403年赵魏韩才正式封侯,此时他们都属于非法国家,有地盘没有名分,诸侯们可以借着为晋侯复国的名义征讨他们。一旦三晋内斗,可能会给秦楚齐制造趁乱而入的机会。
![]()
总之,攻占中山国并不在魏国的计划之内。
前419年,魏国对秦国动手,越过黄河攻占少梁,进入河西地区。
此刻的秦国由秦灵公当国,内部一地鸡毛,好在家底还是有的,关中平原养几百万人口没有问题,也非常清楚河西不能拱手让人。秦军数十万军队进攻少梁,双方相持数年,秦人夺不回少梁,魏人也无法寸进。
![]()
打破平衡的大神来了,吴起因为在鲁国不受待见,跑到魏国打工。
李悝向文侯推荐吴起时是这么说的,起贪而好色,但是要论用兵,司马穰苴也不如他。
军事天才吴起很快得到重用,担任魏国将领,建立特种作战部队魏武卒,创造战无不胜的神话。
![]()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率师西掠,连克四邑。
第二年,又夺取郑邑及函谷关,将秦人压制在洛水以西,尽占河西区域。魏文侯在河西设郡,吴起为河西郡守。
《吴子》记载,吴起在河西郡任职期间,秦国屡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和函谷关。魏军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魏武卒在阴晋之战创造了5万大败50万的战绩,震慑天下。
![]()
秦人被彻底打蒙,只好退守洛水,不敢再与魏国交战,修建长城被动防御。
魏国新政使得河西秦人深受改革之惠,不仅没有组织反抗,而且非常拥戴吴起。
政治上没优势,军事上没优势,东边的水陆通道完全被魏国锁死,国内浑浑噩噩,秦国的境况极其凶险。
就在关键时刻,事情出现了拐点,天不绝秦。
![]()
赵烈侯派使者给魏文侯送信,写道:大哥威武,小弟最近十分烦恼。中山国野蛮人好厉害,扰我边邑,真心顶不住了。还请大哥发兵讨伐中山,救我于水火,否则,我老婆即将在蛮夷举办的篝火晚会上跳艳舞。泣血,顿首!
中山国在赵国与燕国之间,前414年由白狄鲜虞人建立,效仿中原政治军事体制,晋国内乱后发展迅猛。
魏国对付秦国期间,中山国与赵国摩擦逐渐增多,不可调和。狄人擅长骑射,赵军野战不是对手,连续失利,因而向魏国求援。
赵国为了让魏国来帮忙,开出了诱人条件——将安邑北边的一块土地,割让给魏国作为回报。
![]()
不清楚魏文侯究竟出于哪种考量,最终决定全力帮助赵国攻打中山,这是严重的战略性失误。
其一,魏国已经在军事上重创秦国,并在交通上封锁秦国,等于一只手伸进秦国国君的裤裆,捏住了他的睾丸,正要发力,结果松手了。乐羊、吴起带着魏国主力率师北上,秦人压力顿减,大大地缓了一口气。而这一口气,刚好熬过秦国最黑暗的时期。
其二,魏文侯非常重视三晋同盟,但不是无底线地帮助盟国,损失自己来壮大别人。狄人野战厉害,但是攻城不行,中山国最多只能侵扰劫掠,万万没有能力灭了赵国。本来赵国应该承担的边防压力,反而让魏国消耗巨大的国力去解决。
![]()
其三、中山国与魏国不接壤,中间隔着赵国。飞地实际控制成本极高,何况还是异族。而且拿下中山国之后,等于南北钳制赵国,在赵国国君的脑门上按下一颗图钉。赵国能愿意吗,不愿意的话,三晋同盟必定破裂,而赵国切断魏国与中山国的交通,中山也保不住。
因此,魏国的最佳策略应该是象征性地出兵援助,帮忙可以,但不必打赢,保持中山国的有生力量,让他们与赵国不断消耗。
同时魏国下足力气,不搞两线作战,主力依然对付秦军,花上三五十年的功夫,趁着秦国贫弱,专心死磕,最后决战借兵于韩赵,占领关中平原,战国最终的结局,或将是另一个状况。
![]()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魏文侯的雄才大略,终究败给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魏国灭掉中山,却无法固守,数十年后中山复国。赵魏因为中山矛盾激化,赵国投入了齐楚的怀抱,三晋联盟稀碎。
老秦人抓住机会,盐鱼翻身,魏惠王时期,攻守易型。
可谓一步错,步步错,魏国的大好开局,全部丧失殆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