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中国最新一代JF22超高速风洞正式亮相。这台能吹出35马赫、每秒10公里气流的“钢铁巨兽”,让全球航空航天界瞬间炸锅。美国甚至带着50亿美元开价,只求租用几天,法国代表团一问价格,当场傻眼。
可中国不为所动,一句“暂不对外开放”把全球挡在门外。与此同时,连三峡大坝三分之二的功率,都被它瞬间吞噬。中国风洞是怎么做到让世界“跪求合作”却被拒之门外的?又是谁在几十年前,冒着炸毁实验室的风险,把这条技术“死路”硬生生炸开?
![]()
1970年代以前,中国风洞技术几乎等于零。1934年建在南昌的第一台风洞,早在战乱中被毁得不剩一片铁皮。建国后重新起步,哪怕是顶级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亲自带队,弄出来的风洞也不过小猫三两只。
宽度加长度不到10米,只能测试缩小十倍的模型,数据误差大得离谱,几乎没法用。当时的美国,风洞早就搞到了几十马赫,造价动辄上千万美元,耗电堪比一个中等城市。
![]()
中国,别说钱,连稳定供电都成问题。眼看着这条“常规技术路”走不通,1957年,郭永怀找来了年仅30岁的俞鸿儒,抛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用风扇驱动,改用爆炸。
这在当时几乎是“疯子”才敢考虑的方案。国际上都知道,氢氧混合爆轰的激波管极其危险,稍有不慎,实验室说炸就炸。可郭永怀只说了一句:“国家没钱,常规你搞不起。”俞鸿儒听懂了,把这当成了命令。
![]()
1958年,俞鸿儒带着几名年轻人连熬三个通宵,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激波管。铸铁喷管替代国外几十万的不锈钢,设计图纸全靠自己画,连焊接技术都是边学边干。当年那台设备,甚至被送进中南海参观,连贺龙元帅都连连点头。
但没多久,实验室就炸了。第一次爆炸震碎了整个厂房的窗户玻璃,气浪把纸张吹得满天飞。俞鸿儒却一言不发,蹲在废墟里一点点捡金属碎片分析原因。他知道,这些碎片里,藏着下一次试验的答案。
![]()
1963年,最严重的一次爆炸发生了,整个实验大楼炸塌,金属零件砸穿了承重墙。幸运的是,他早已要求每次试验人员必须撤离百米开外,才没有造成伤亡。
爆炸成了常态,但团队没一人退缩。他们从一次次爆炸中总结出关键规律:只要精准控制氢气浓度,就能让爆轰变得可控。这个被全球视为“废弃技术”的激波管,反而成了中国独辟蹊径的新路。
1969年,JF8激波风洞建成,造价只有8万元,但性能却远超当时的国内水平。国外同行根本无法相信:一台风洞只花了他们的百分之一,还能测试洲际导弹的气动参数。
![]()
东风-5导弹、返回式卫星、潜艇导弹天线的热流问题,全靠JF8解决。这台“穷人风洞”,让中国第一次有了靠得住的气动数据。到了1988年,俞鸿儒又提出一个更疯狂的想法:既然之前都在想办法“避开爆轰”,那为何不反过来,直接用爆轰当作风洞的动力源?
他带着这个想法,专程跑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验证。结果证实可行,回国后立马投入研究。那段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只批了2万元,他就靠这点钱一点点往下啃。“没钱干出大事,才是本事”,这句话他一直挂在嘴边。
![]()
到了1998年,俞鸿儒70岁,世界上第一座爆轰驱动的高焓激波风洞JF10建成。这项技术,一举打破了西方几十年来的技术垄断。2001年,他又首创“双爆轰驱动技术”,每一次爆炸都像“点燃了一条技术通道”。这为后来JF12的问世打下了基础。
2012年5月14日,265米长的超级风洞JF12通过验收。国外专家看到参数直接傻眼,反向爆轰驱动、9马赫风速、3000℃高温、100毫秒试验时间,这些指标让美国、日本的风洞瞬间落后十年。
![]()
而JF12的造价只有4600万元人民币,国外同类设备,轻松上亿美金。国际激波物理专家高山和喜,还专门写信称:“全世界,就你们有这设备。”
2023年7月,中国再次宣布震撼消息:JF22风洞正式亮相。它能吹出35马赫的气流,速度是子弹几十倍,风洞内壁能承受18000℃的高温,相当于可融化钨金属的热量。运行功率达到15000兆瓦,三峡大坝全功率的三分之二。
![]()
很多国家都想租用,美国甚至主动提出共享核心数据,还带来了50亿美元的租金方案,只求能用几天。结果被中方婉拒。欧洲代表团一听收费标准,当场愣住,连预算都报不出来。他们没想到,这座风洞早就不是“谁出钱谁能用”的买卖——它是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
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风洞群。四川绵阳规模最大,沈阳哈尔滨侧重中低速,北京中科院力学所则是高超音速的核心地带。JF12、JF22都在北京,这三大群覆盖了从亚音速到35马赫的全场景测试,全球唯一。
![]()
更重要的是,北京风洞还能模拟气体解离、电离状态,这是目前世界上独一份的能力。这意味着,飞行器在极端高温下的真实状态,可以提前在地面“彩排”。
当年被笑“异想天开”的激波管,如今已经变成了制定国际规则的标杆。歼20的隐身结构、神舟返回舱的耐热设计、东风导弹的气动布局,全都在这些风洞里反复测试过上千次。
![]()
美国现在面临风洞困境,高超音速导弹项目拖到2028年仍未完成,六代机还停留在PPT阶段。而中国,已经把几代技术带入实战部署。回头看,中国风洞的发展,从来不是靠“烧钱”烧出来的。是靠一代代科学家的命、胆子和脑子一点点炸出来的。
1968年,郭永怀在空难中殉职,怀里还紧紧抱着风洞数据。俞鸿儒始终记得导师的嘱托,哪怕84岁申报奖项,也坚持把名字排在最后,只为让年轻人有机会“站在前排”。
![]()
2023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铺了条路。”直到今天,97岁的他还会去怀柔的实验基地,看着167米长的银色管道,眼神总有火。从1958年第一台激波管,到2023年的JF22超高速风洞;从8万元的“省钱奇迹”,到50亿也换不来的“国之重器”,这一切都不是运气。
这是一条被爆炸炸出来的技术之路,是中国人一锤一钉砸出来的底气,也是让世界望尘莫及的真正实力。这就是中国风洞的故事,一场从废墟中爬出来的崛起之路。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租不到,只有靠自己炸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