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青海治多县那片垃圾场又“热闹”起来了,不是游客多,是藏马熊来了。
好几头黑乎乎的大家伙,往垃圾堆里一扎,双掌刨得沙土乱飞。
有的抱着个色拉油桶,坐在地上转着圈舔,有的撕着沾了红油的塑料膜,嚼得跟拉丝芝士似的。
要是没亲眼见,真不敢信,这可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食肉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怎么就沦落到吃人类垃圾了?
![]()
垃圾场里的“常客”:熊的日子变了,人的认知也变了
以前听牧民说,藏马熊在藏地是吉祥的象征,还有“人和熊是兄弟”的说法。
可现在呢?牧民才仁第一次在垃圾场看见熊时,说那熊的眼睛反光,像“电影里的丧尸”,又像“偷东西被抓的老鼠”。
这反差太大了,本来想觉得挺神奇,后来发现心里只剩别扭。
![]()
不光熊的样子变了,习性也全乱了。
以前熊见了人就跑,现在游客开车到垃圾场,离着50米用车灯照它们,它们都不抬头。
有学者说,这些熊的活动范围缩小了上百倍,以前一天能跑十几平方公里找吃的,现在就围着垃圾场转两三公里。
更让人担心的是,母熊还带着幼崽来这儿觅食,连怎么下山快都教给小熊。
![]()
本来想,幼崽跟着妈妈学捕猎才对,现在倒好,学的是怎么翻垃圾,长此以往,它们还会在野外找吃的吗?
垃圾场白天也不闲着,流浪狗、秃鹫、乌鸦先占着坑,抢骨头、啄剩饭。
等天黑透了,这些“小家伙”就给熊让地方。
最多的时候,二十多头熊挤在一块儿吃,头挨着头,跟开“自助餐”似的。
![]()
本地司机都知道,想看熊不用去动物园,导航到垃圾场就行,连幼儿园老师都天天跟孩子说“别靠近垃圾场,有熊”。
人住得越方便,垃圾和熊的麻烦就越多
熊之所以天天来,说白了还是因为垃圾多。
治多县这几年变化太快了,十年前县城就几间土房,现在扩大了不止五倍。
![]()
街上有四星级酒店,有蜜雪冰城,外卖员骑着车穿梭,快递三五天就能到。
牧民才仁说,现在谁还愿意待在牧场?县城里有川菜、有朗玛厅,牧场连个稳定信号都没有,要不是装了信号放大器,他都不想回去过夜。
可方便是有代价的,以前牧民吃的用的都是牛羊制品,垃圾能降解。
现在呢?才仁家每顿用纸碗盛饭,纸杯喝水,零食包装、快递盒子堆得快。
![]()
他大姐夫每月都得开车把垃圾拉到填埋场,还说“熊就爱舔这些包装,味儿重,还有残渣”。
县城一天要运几十吨垃圾到填埋场,按国标要求,垃圾得每天盖土,可高原缺土,根本做不到,只能让垃圾露天堆着,这不是明摆着招熊来吗?
政府也不是没管过,去年投了七百多万买垃圾转运设备,街上放了绿色的生活垃圾桶、黑色的餐厨垃圾桶,还让学生捡垃圾卖钱交班费。
可问题没解决,填埋场的铁丝围栏被熊扯开一米多的口子,电围栏又太贵,牧民和垃圾场都用不起。
![]()
不是不想管,是高原这地方太特殊,想把垃圾管好、把熊拦住,比内地难太多了。
更棘手的还在后面,才仁家的夏牧场,现在满是鼠兔洞,草都被啃光了,只剩一层贴地的植物。
以前熊一天能吃十几只鼠兔,现在熊都去吃垃圾了,鼠兔就疯长。
牧民担心,再这么下去,牦牛没草吃,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
学者也说,青藏高原生态本来就脆弱,熊作为顶级捕食者,不干活了,整个链条都会乱。
熊在垃圾场找吃的,是为了当下能活下去,可鼠兔啃坏草场,将来人跟动物都得受影响。
这不是谁的错,是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怎么让熊回草原捕猎,让草场重新长起来,让牧民的日子不受影响?
![]()
这事儿急不来,但肯定不能不管。
毕竟,藏马熊的当下,和我们与万物的未来,从来都绑在一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