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代的各种典籍把清东陵的山水环境描述得天花乱坠,如此佳地到底是谁选定的?14岁的少年顺治真的天赋异禀?抑或真是狩猎途中偶得?
后人对顺治皇帝亲自选陵址一事多有争议,在查阅历史档案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新发现:
康熙四年,江南徽州府杨光先在上给皇帝的折子中严厉抨击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他指出汤若望为顺治帝的爱子荣亲王选择的葬期、山向、年月都有失误,使得后来顺治帝和董鄂妃因此早丧。他建议将钦天监正汤若望、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量等参与之人都被判处凌迟之刑。
然而,朝廷在对此案进行审结时,却意外公布犯人杜如预、杨宏量本当凌迟处死,但二人曾经参与过永陵、福陵、昭陵、孝陵风水的选看,所以免于处死。
由此,可以得知,清孝陵这块宝地并非少年天子顺治帝寻得。
![]()
既然清孝陵陵址是由杜如预、杨宏量等人选中,那清代宫廷的很多记载中又为何指出陵址是由少年顺治寻得?
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到清东陵谒陵时,曾写道:“鼎湖亲卜吉,昌瑞万年吉基”,意思是昌瑞山这块宝地是顺治帝亲自选中的。乾隆在这首诗的注释中进一步解释道:“昌瑞山乃我世祖行围至此亲定者,初未用堪舆家也。”选择的时间就是顺治八年。
后来,乾隆帝又在另一首谒孝陵诗中写道:“桥山亲指顾,秘殿永精虔”,很明显,乾隆帝说孝陵风水为世祖亲选。
乾隆帝在其《御制隆福寺碑文》中也曾进一步强调:“夫此山陵乃我世祖行狩于田,亲临所相度也。非若前代陵寝委之将作,听之堪舆者比。”乾隆的再三认定影响深远,之后的记载也都按此说法记载。
![]()
那么,为何乾隆帝再三强调孝陵陵址是由14岁的顺治帝亲自选中的呢?
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有两点原因:
首先,在查阅历史档案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清东陵这块宝地,最初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派人看中的,但没有来得及在此修建陵寝,明朝就灭亡了。乾隆想借顺治帝亲选陵址这一故事,告诉世人明朝灭亡、清朝入主中原和得到陵址都是“天命所归”。
另外,乾隆帝还想借顺治帝亲选陵址的故事,进一步神化顺治帝,神化大清朝,并以此来增加陵寝的神秘色彩。
然而,被神化了的宝地真的保住了清王朝的万年基业了吗?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腐朽没落的晚清,最终还是失去民心,被历史所抛弃。所以,真正的上风上水不是“吉地佳壤”,而是民心!
![]()
摄影:徐贺齐
文字:杨晓健
编辑:杨晓健
校对:张孝颖 李晔
总编:杨晓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