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有十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和朱瞻基抢皇位?
1425 年五月,北京钦安殿的丧钟敲了三下。
朱高炽的遗体还停在殿内,宫里宫外却透着一种奇怪的平静 —— 没有皇子争着抢遗诏,没有大臣私下站队。九个留在北京的皇子,像往常一样待在各自的宫殿里,连宫门都没多迈出一步。
![]()
此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距离北京有两千多里路。按说这是皇子们最该动心思的时候,可为什么没一个人站出来,和朱瞻基抢皇位?
一、朱棣的 “传世之孙”:从出生就定了的继承人
1398 年二月,北平燕王府的产房外,朱棣来回踱步。
突然,贴身太监跑出来报:“王爷,世子妃生了,是个男孩!” 朱棣刚要笑,又想起刚才做的梦 —— 梦里朱元璋拿着一块大圭,递给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大圭是古代天子的礼器,象征着皇权。朱棣盯着襁褓里的婴儿,越看越觉得这孩子是 “天命所归”。这个婴儿,就是朱瞻基。
从那天起,朱瞻基就成了朱棣的 “心头肉”。别的皇孙满月时,最多赏些金银;朱瞻基满月,朱棣直接把他抱到徐皇后面前:“皇后,这孩子你亲自带,将来是大明的根。”
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既有智慧又有威望。她把朱瞻基带在身边,没像普通奶奶那样溺爱 —— 早上教他读《论语》,下午带他看士兵操练,连吃饭时都要讲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的道理。
朱棣每次从外面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朱瞻基。哪怕再忙,也要拉着孩子的手问:“今天学了什么?能给爷爷讲讲吗?” 朱瞻基才三四岁,就能把《孝经》背得滚瓜烂熟,朱棣听了,总对着徐皇后感慨:“这孩子,比我那几个儿子强多了。”
二、顶级配置的成长路:姚广孝教兵法,朱棣带亲征
朱瞻基六岁那年,朱棣给了他一个 “特殊老师”—— 姚广孝。
姚广孝是朱棣靖难的第一功臣,精通兵法和谋略,还懂儒家经典。朱棣对姚广孝说:“这孩子,你要把真本事教给他,别藏着掖着。”
姚广孝没让朱棣失望。他教朱瞻基读《孙子兵法》,不是光背书,而是对着地图讲 “围魏救赵”“声东击西”;教他练剑,不是摆样子,而是让侍卫陪他实战,直到能接住十招才算过关。
![]()
九岁那年,徐皇后去世。朱棣怕没人好好管朱瞻基,干脆把他带在身边,走到哪带到哪。
永乐七年,朱棣第一次回北京,让朱高炽留在南京监国,却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路过河北农村时,朱棣特意让马车停下,指着田里干活的农夫对朱瞻基说:“你看他们,夏天晒得脱皮,冬天冻得裂手,只为了一口饭。将来你当了皇帝,要是让百姓饿肚子,就是对不起他们。”
后来,朱棣还亲自写了本《务本训》给朱瞻基,里面全是讲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的道理。朱瞻基把这本书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要读两页。
更难得的是,朱棣还让朱瞻基 “实战练兵”。永乐八年,淇国公丘福带十万大军打鞑靼,结果全军覆没。朱棣气得要亲征,却担心朱瞻基的安全,便让他留守北京,还派夏原吉辅佐。
夏原吉是明朝有名的理财能手,他教朱瞻基看账本,算国库收支,还教他怎么处理官员的奏折。那时候朱瞻基才十二岁,却把北京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朱棣回来后,摸着他的头说:“我的孙儿,已经能当半个皇帝了。”
三、皇太孙的分量:比太子更稳的位置
永乐九年,朱棣做了一件打破常规的事 —— 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按明朝规矩,只有太子去世,才能立皇太孙。可当时朱高炽还好好的,朱棣却坚持要立。大臣们有人反对,说 “于礼不合”,朱棣却拍着桌子说:“朕的孙儿,配得上这个位置!”
这一举动,等于把话说死了:大明的江山,将来就是朱瞻基的。哪怕朱高炽将来有别的想法,也动不了朱瞻基。
其实,当时朱棣还在纠结太子人选。朱高炽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朱棣一直不太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勇猛,像极了朱棣,很多大臣都支持他。
有一次,朱棣问解缙:“你觉得立谁当太子好?” 解缙没直接回答,只说了三个字:“好圣孙。” 朱棣一听,立刻就定了 —— 为了朱瞻基,也要把太子位留给朱高炽。
朱瞻基成了皇太孙后,地位比朱高炽还稳。每次上朝,朱棣都让他站在身边,听大臣们议事;下朝后,还会问他:“刚才那个大臣说的事,你觉得该怎么处理?”
![]()
有一回,朱高炽的一个亲信大臣因为 “迎接不及时”,被朱棣关进大牢。有人趁机说朱高炽的坏话,朱棣却没动朱高炽 —— 不是看在朱高炽的面子,是怕动了太子,影响朱瞻基的地位。
宫里宫外的人都看明白了:朱瞻基才是朱棣真正的继承人。那些想巴结皇子的大臣,都不敢往其他皇子身边凑 —— 谁也不想得罪未来的皇帝。
四、张皇后的后手:朱高炽去世后的稳局关键
1425 年五月,朱高炽突然病重。
他去世前,只来得及召见张皇后。张皇后是朱瞻基的母亲,也是个有胆识的女人。朱高炽一咽气,张皇后立刻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严密封锁消息。她让人把钦安殿的门关上,不准任何人进出,连给皇子们报信的太监都扣了下来 —— 她怕消息走漏,朱高煦会趁机作乱(朱高煦当时在乐安,一直想抢皇位)。
第二件,派人快马去南京找朱瞻基。她选的人是朱瞻基的贴身侍卫,还让侍卫带了一封密信,信里写着 “走小路,别走官道”—— 她知道朱高煦肯定会派人拦截。
第三件,安排监国。她召来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对他们说:“父皇刚走,太子还没回来,你们俩暂时监国,处理日常事务。” 但她没给他们实权,真正的兵权和朝政,都掌握在她信任的大臣手里。
更绝的是,张皇后还借着 “殉葬” 的名义,处理了朱高炽的宠妃郭氏。郭氏有三个儿子,要是郭氏在,说不定会撺掇儿子争皇位。张皇后以 “先帝遗愿” 为由,让郭氏殉葬,一下子就断了这三个皇子的靠山。
等朱瞻基赶回北京时,宫里宫外早就被张皇后稳住了。九个弟弟见母亲(或嫡母)这么果断,又看朱瞻基身边跟着夏原吉、杨荣这些老臣,连大气都不敢喘 —— 他们知道,自己根本没机会争。
五、弟弟们的处境:没资格也没胆子
朱高炽的十个儿子里,除了朱瞻基,其他九个的处境其实很 “尴尬”。
最大的弟弟是郑王朱瞻埈,比朱瞻基小两岁。可他是庶出,母亲地位低,从小就没得到过朱棣的关注。朱棣活着的时候,连带着他也没什么存在感,宫里的人都叫他 “二皇子”,没人把他当潜在继承人。
襄王朱瞻墡算是比较有才华的,可他当时才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张皇后让他监国,他连奏折都看不懂,全靠大臣帮忙。等朱瞻基回来,他第一时间就把监国的印信交了出去,连说 “臣不敢当”。
其他弟弟更不用说了:越王朱瞻墉才十四岁,荆王朱瞻堈十二岁,淮王朱瞻墺十岁…… 最小的卫王朱瞻埏,才五岁,连皇位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不仅年纪小、没实权,还没 “靠山”。朱瞻基有朱棣的宠爱、张皇后的支持,还有夏原吉、杨荣这些 “三朝元老” 帮衬;而他们的母亲,要么是地位低的庶妃,要么已经去世,根本没人能帮他们争。
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过朱高煦的下场。朱高煦是他们的二叔,勇猛能打,还跟着朱棣打过大仗,可就是因为想抢朱瞻基的皇位,后来被朱瞻基用 “铜缸焖死”。连二叔都输得这么惨,他们这些没兵没权的弟弟,怎么敢动心思?
六、朱瞻基的 “降维打击”:自身实力与手段
朱瞻基能稳住皇位,最关键的还是他自己有实力。
他从小跟着朱棣学打仗,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亲征漠北,朱瞻基也跟着去了。在九龙口,他因为太监李谦的鼓动,追着瓦剌骑兵跑,结果被包围了。可他没慌,拿起弓箭射死了几个瓦剌兵,直到朱棣派援军来救他。
朱棣不仅没怪他冲动,还高兴地说:“我的孙儿,有我当年的样子!” 这件事传遍了军营,连老将们都佩服朱瞻基的勇猛 —— 一个敢在战场上拼命的太子,弟弟们怎么敢跟他争?
登基后,朱瞻基又用手段 “震慑” 了所有藩王。他知道朱高煦还想作乱,就故意 “捧” 他 —— 朱高煦要什么,他就给什么,让朱高煦觉得自己能赢。等朱高煦真的起兵造反,朱瞻基亲自带兵去平叛,没打几仗就把朱高煦活捉了。
平定朱高煦后,朱瞻基又借着这个机会,削弱了所有藩王的力量。他下旨:“藩王护卫里的精锐,都调到京城当禁军;藩王没朕的旨意,不准离开封地,不准和其他藩王来往。”
这一下,弟弟们彻底没了 “争” 的资本。他们被圈在自己的封地⾥,连出城打猎都要报备,更别说招兵买马了。朱瞻墡后来路过安陆,想和弟弟朱瞻垍见一面,都得先写奏折请示,得到批准后才敢见面 —— 见面时两人哭着说 “此生恐难再聚”,哪还有心思争皇位?
七、仁宣之治的根基:不争的背后是稳定
朱瞻基登基后,没对弟弟们下狠手。他给每个弟弟都封了封地,让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只是不让他们干预朝政。
弟弟们也识趣,有的在家读书,有的养花种草,没人再提 “皇位” 两个字。这种稳定,为 “仁宣之治” 打下了基础 —— 朱瞻基不用花心思对付家里人,可以专心处理朝政,轻徭薄赋、整顿吏治,让大明的国力越来越强。
《明史》里说:“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祖。其得嗣位,太孙之力也。” 其实反过来也一样 —— 朱瞻基能顺利继位,没兄弟争,也离不开朱棣早年的培养、张皇后的稳局,还有他自己的实力。
1435 年,朱瞻基去世时,他的儿子朱祁镇才九岁。可因为朱瞻基早年把藩王的力量削弱得差不多了,弟弟们还是没敢动 —— 他们知道,朱瞻基留下的江山,不是他们能抢的。
回看朱高炽的十个儿子,没人和朱瞻基抢皇位,不是因为他们 “老实”,是因为从朱瞻基出生那天起,朱棣就把 “继承人” 的标签贴在了他身上。后来的培养、地位、实力,更是让其他弟弟连 “争” 的念头都不敢有。这种 “不争”,看似偶然,其实是早被注定的必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