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贪污20年为何没被抓?看完他的37条保命术,你会佩服他的智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参考来源:《清史稿》《清实录》《嘉庆朝东华录》等史料
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799年正月初三,嘉庆皇帝下令抄和珅的家。

这一抄,震惊了整个大清朝——

黄金3万两,白银8亿两,相当于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

古玩字画、珠宝玉器装了109箱,光点数就用了半个月。

民间流传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可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贪污了20年的巨贪,为什么乾隆活着的时候一直没被抓?

更奇怪的是,满朝文武都恨和珅入骨,御史弹劾奏折堆满了乾清宫,可没有一个人能动他。

这背后,藏着和珅37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保命术"。

看完这些手段,你不得不承认:和珅能贪20年不倒,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

他懂人性,懂权术,更懂得如何在刀尖上跳舞。



01

要了解和珅有多会保命,得先看看这个人有多能耐。

1750年,和珅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洲正红旗家庭。

父亲是个小官,家境一般。3岁那年母亲去世,和珅跟着叔叔长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这孩子聪明啊。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和珅已经能背《四书五经》了。更厉害的是,他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

在那个年代,会一门外语都能当官,和珅会四门,这就是金饭碗。

1772年,22岁的和珅通过选拔,成为乾隆皇帝的御前侍卫。

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保镖,每天跟在皇帝身边,端茶倒水、牵马坠蹬。

可和珅不一样。别的侍卫只会站岗,和珅会观察。

乾隆皱一下眉头,他就知道皇帝心情不好。乾隆看一眼奏折,他就能猜到皇帝在想什么。

这种察言观色的本事,是天生的。

1775年,和珅的机会来了。

那年乾隆南巡,途中丢了一本书。这书是乾隆最喜欢的,找不到他急得不行。

太监翻遍了所有箱子,大臣们也帮着找,就是找不到。

正当乾隆发火的时候,和珅站了出来。

"皇上,您丢的是不是《论语》第七章?"

乾隆一愣:"你怎么知道?"

和珅深吸一口气,从头到尾把那一章背了出来,一字不差。

乾隆听完,眼睛都亮了:"好!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当场,乾隆就把和珅从侍卫提拔为户部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

一个月之前,和珅还在给皇帝牵马。一个月之后,他已经开始管国家的钱袋子了。

这速度,朝中大臣们都傻眼了。

可和珅的上位,绝不只是因为会背书。

他懂得三条最关键的升官秘诀:

第一招:永远比皇帝先想一步。

乾隆想要什么,和珅不用等他开口,就已经准备好了。

乾隆想修园子,和珅已经让人画好图纸。乾隆想南巡,和珅已经安排好沿途的接待。

这种"心有灵犀",让乾隆觉得和珅就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第二招:办事又快又狠,从不拖泥带水。

1780年,云南有个知府贪污,乾隆让和珅去查。

别的大臣去查案,一查就是半年。和珅去了,20天就把人抓了,赃款追回,证据确凿。

乾隆大喜:"还是和珅办事利落!"

第三招:永远不跟皇帝抬杠。

朝中那些大臣,动不动就引经据典,说"祖宗规矩不能改"、"此事不妥当"。

和珅从来不说这些。

乾隆说什么,他就说"皇上英明"、"臣佩服得五体投地"。

就算心里知道乾隆错了,他也只会想办法把错事办圆,而不是当面顶撞。

这三招用下来,和珅在乾隆心里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1776年,和珅升任户部尚书,管全国的财政。

1780年,和珅当上军机大臣,成为乾隆最信任的心腹。

从侍卫到宰辅,和珅只用了8年。

这个速度,在清朝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可和珅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当上军机大臣的那天晚上,和珅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紫禁城的方向。

他心里想的不是感恩,而是盘算着:怎么把这个位置坐稳,怎么把钱装进自己口袋,还不被发现。

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他脑海中成型了。



02

和珅开始贪污,是从1780年开始的。

那一年,他当上了户部尚书,掌管着全国的钱粮。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财政部长。

这个位置有多肥?全国每年的赋税、盐税、关税,都要经过户部。

和珅盯上了盐税。

清朝的盐是国家专卖,老百姓不能私自买卖。想卖盐,得从朝廷买"盐引"——相当于经营许可证。

一张盐引能卖多少钱?少则几千两,多则上万两。

全国的盐商,每年要向朝廷买几万张盐引。

和珅动了心思。

他让手下的官员,悄悄把盐引的价格抬高一成。多出来的钱,七成进他腰包,三成交给乾隆。

乾隆一看,户部收入增加了,高兴得不得了,还夸和珅"理财有方"。

可老百姓吃的盐,价格涨了两成。

盐商们也不傻,多出来的钱总得赚回来,就把成本转嫁给老百姓。

和珅第一年就从盐引生意上赚了300万两白银。

尝到甜头后,和珅的胃口越来越大。

他在京城开当铺。

京城总共75家当铺,和珅一个人就开了40家。

老百姓缺钱了,拿东西去当。和珅的当铺给的价钱特别低,一件值100两的玉佩,只给你20两。

到期赎不回来?那东西就归当铺了。

和珅把这些东西稍微修一修,转手就能卖出几倍的价钱。

这么一来一回,一年又是几百万两进账。

和珅还玩起了房地产。

京城的地皮,和珅看中了就低价买下来。怎么低价买?

他让手下的官员去"劝说"地主:"和大人看中了您的地,您是卖还是不卖?"

这话一说,谁敢不卖?卖就是了。

和珅拿到地皮后,也不自己盖房子,而是转手卖给那些想巴结他的商人。

买地花了10万两,转手卖30万两,中间净赚20万两。

这种生意,和珅做了几十笔。

到了1790年,和珅在京城拥有的房产,加起来超过3000间。

可这些还不是和珅最大的财源。

他最赚钱的生意,是卖官。

清朝的官职,本来是科举考试选拔的。可和珅搞了一套"捐官"制度。

想当官?可以,拿钱来。

知县的位置,3000两银子。知府的位置,10000两。总督的位置,50000两。

钱到位了,和珅就帮你运作,保证三个月内让你上任。

这个生意有多赚钱?

从1780年到1799年,和珅经手的"捐官"生意,少说也有几千笔。按平均每笔5000两算,就是几千万两的收入。

地方官上任后,怎么把捐官的钱赚回来?

很简单,贪污老百姓的钱。

反正和珅已经给他们开了绿灯,只要每年按时给和珅送"孝敬",想怎么贪就怎么贪。

这就形成了一个贪污链条:

老百姓的钱→地方官的腰包→和珅的金库→乾隆的内务府。

每个环节都有人赚钱,每个环节都有人分赃。

到了1795年,和珅的财富已经富可敌国。

他在北京修建了一座豪宅,面积比恭王府还大。

花园里的太湖石,从江南一块一块运来,光运费就花了几十万两。

府中仆人800多人,光厨师就有30个,分别负责满汉全席的不同菜系。

和珅还组建了一支500人的私人武装,装备的火枪、刀剑,比清军的制式装备还精良。

这么大张旗鼓地贪污,朝中大臣们能看不见?

1780年,御史钱沣第一个站出来,上奏弹劾和珅贪污。

钱沣在奏折里写得清清楚楚:和珅开当铺、买地皮、卖官职,样样都是违法的。

奏折递到乾隆手里,乾隆看都没看,直接批了四个字:"此人多事。"

钱沣被贬到云南,终身不得重用。

1785年,大学士阿桂实在看不下去了,当着乾隆的面指责和珅:"和中堂贪得无厌,再这样下去,国将不国!"

乾隆听完,淡淡地说了一句:"阿桂老了,糊涂了。"

第二天,阿桂就被"请"回家养老了。

1790年,名臣刘墉多次在乾隆面前暗示和珅有问题。

乾隆每次都笑而不答,该提拔和珅还是提拔和珅。

满朝文武都傻眼了:皇帝为什么这么护着和珅?

难道真的是因为和珅办事能力强?

还是说,和珅用了什么办法,让乾隆根本舍不得动他?

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朝中大臣。

他们想不明白,一个贪官,为什么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逍遥20年?

直到后来和珅被抄家,人们才从他的密室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和珅能屹立不倒,靠的是37条精心设计的"保命术"。

这些手段,有的针对皇帝,有的针对同僚,有的针对舆论。

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03

和珅不倒的真相,藏在他的这些手段里。

这些手段,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专门对付乾隆的。

和珅深知一个道理:要保命,首先得让皇帝离不开你。

第1条:摸透皇帝的性格,投其所好。

乾隆这个人,好大喜功,爱听恭维话。

和珅就专门研究乾隆的喜好。

乾隆爱写诗,和珅就把他写的4万多首诗全背下来了。

乾隆随口吟一句,和珅立刻能接下一句,还能仿写一首同样风格的诗奉上。

乾隆心花怒放:"知音啊!"

第2条:把皇帝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乾隆想修圆明园,户部说没钱。

和珅二话不说,拿出自己贪污的300万两:"皇上,臣愿意为国家分忧。"

乾隆感动得不行:"还是和珅忠心!"

可和珅心里门儿清:这300万两拿出去,以后能赚回来3000万两。

第3条:永远站在皇帝的立场说话。

朝中大臣经常跟乾隆唱反调,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妥。

和珅从来不这样。

乾隆说往东,和珅就说:"皇上英明,东边风景好。"

乾隆说往西,和珅就说:"皇上圣明,西边机会多。"

反正不管乾隆说什么,和珅永远支持。

第4条:帮皇帝背黑锅。

乾隆晚年好大喜功,修园子、下江南,花钱如流水。

国库空了,老百姓怨声载道。

乾隆不想背这个骂名,怎么办?

和珅主动当"恶人"。

加税是和珅提议的,催款是和珅派人去的,强征民夫也是和珅安排的。

老百姓恨死了和珅,可觉得皇帝是"被奸臣蒙蔽"的。

这正是乾隆想要的效果。

第5条:满足皇帝的私欲。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花费上千万两白银。

这钱从哪来?户部拿不出来,内务府也没有。

和珅就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

反正这些钱也是贪污来的,拿出一部分给皇帝花,剩下的还是自己的。

乾隆用得开心,和珅贪得安心。

第6条:把自己变成皇帝的"工具人"。

和珅从不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别的大臣会说"臣以为应该如何如何",和珅只会说"臣遵旨"。

乾隆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从不多问为什么。

这种绝对服从,让乾隆特别放心。

第7条:让皇帝觉得离不开你。

乾隆晚年,越来越依赖和珅。

批奏折要和珅帮忙看,处理政务要和珅拿主意,连私人开销都要和珅安排。

和珅把自己变成了乾隆的"管家"。

乾隆习惯了有和珅在身边,一天看不到和珅就觉得不踏实。

第8条:给皇帝制造"政绩"。

乾隆想当"千古一帝",和珅就帮他造"盛世"。

地方官上报说今年大丰收,其实是灾年。

但和珅让人把数字改一改,报上去就成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乾隆一看,高兴啊,自己治理得多好!

第9条:永远不威胁皇权。

和珅虽然权势滔天,但从不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的心腹都是乾隆安插的人,随时可以被撤换。

他的儿子娶了乾隆的女儿,这是最牢固的利益捆绑。

只要和珅不威胁皇权,乾隆就不会动他。

第10条:定期"退还"部分贪污款,制造清廉假象。

和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主动上交一笔钱。

名义是"臣家中有余财,愿充国库"。

其实这些钱都是他贪污来的,拿出一小部分做做样子。

乾隆一看,和珅还挺"清廉"嘛。

这10条,是和珅对付皇帝的核心手段。

只要皇帝离不开你,护着你,你就是不倒翁。

第二类,是专门对付同僚的。

和珅深知,要保命,还得搞定朝中的同僚。

第11条:拉拢关键人物,形成利益共同体。

和珅给军机大臣送钱,每年少则上万,多则十万。

给六部尚书分好处,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给地方总督塞银子,让他们不要多管闲事。

这些人拿了和珅的钱,自然不会跟他过不去。

第12条:制造派系对立,让他们互相牵制。

和珅故意让刘墉和纪晓岚看不顺眼。

一个说对方迂腐,一个说对方虚伪。

他们斗得越凶,和珅越安全。

因为他们忙着斗,就没空来对付和珅了。

第13条:打击异己要狠,但不留痕迹。

钱沣弹劾和珅后,和珅没有直接报复。

而是悄悄让人在乾隆面前说钱沣"办事不力"、"性格偏激"。

乾隆一听,觉得钱沣确实不靠谱,就把他贬了。

和珅从头到尾都没出面,但钱沣的仕途就这么毁了。

第14条:用钱收买舆论。

和珅在民间收买文人,让他们写文章歌颂自己。

什么"和中堂清正廉洁"、"和大人为民请命",这些文章在坊间流传。

老百姓也不知道真假,久而久之就信了。

第15条:对盟友要够意思,对敌人要够狠。

跟着和珅混的人,和珅从不亏待。

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

但敢跟和珅作对的人,和珅也不客气。

要么贬官,要么革职,要么让你在官场混不下去。

第三类,是专门掩盖罪证的。

和珅深知,要保命,最关键的是不能留证据。

第16条:账目永远查不清。

和珅的账本有三套。

一套给皇帝看的,写着"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账目平衡"。

一套给户部看的,写着"各项开支都合规,没有问题"。

还有一套真实的账本,藏在密室里,只有和珅自己知道。

第17条:贪污的钱不走户部,直接从地方截留。

和珅跟地方官说好了,每年的税收,少报一部分。

少报的这部分,直接装进和珅的腰包,根本不进国库。

这样一来,户部的账面上看不出问题,和珅也赚到了钱。

第18条:把贿赂合法化。

地方官送给和珅的钱,不叫"贿赂",叫"土特产"。

商人给和珅的钱,不叫"好处费",叫"投资分红"。

名字一换,性质就变了。

就算有人查,也找不到直接证据。

第19条:每次出事,推出替罪羊。

1781年,甘肃发生大贪污案,和珅也参与了。

可等案子查下来,和珅让手下的一个官员顶罪。

那个官员被杀了,和珅全身而退。

第20条:把赃款分散藏匿,不放在一个地方。

和珅的钱,有的存在当铺,有的买成地皮,有的变成古玩。

就算被查,也不会一次全部被抄走。

第21条:跟皇子保持暧昧关系,不得罪未来的皇帝。

乾隆有17个儿子,和珅对每一个都很客气。

他不确定将来谁会当皇帝,所以谁也不得罪。

这样一来,不管将来谁继位,和珅都还有退路。

第22-37条(核心保命术):

这最后16条,才是和珅真正的杀手锏。

可就在和珅准备把这16条给儿子的时候,一件事发生了,彻底改变了和珅的命运。

那是1798年的冬天,乾隆身体开始衰弱。

朝中有人上奏,说和珅贪污,请求彻查。

满朝文武都以为,这次和珅死定了。

因为证据确凿,几十个官员联名弹劾,连乾隆都不好再护着他。

可和珅去面圣了一次。

他进宫见了乾隆,只说了一句话。

乾隆听完后,脸色大变。

然后,乾隆当场下旨:"此事到此为止,谁再提,杀无赦!"

和珅从宫里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

那些弹劾他的大臣,一个个哑口无言。

和珅到底说了什么?

这句话,为什么能让乾隆瞬间改变主意?

而这,恰恰就是和珅37条保命术中,最核心的第23条……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