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晚上我刷着手机,朋友突然转来一条视频,紧跟着一段留言:
“这个视频现在特别火,你看到了吗?”
点开视频一看,是一位眼睛红肿的妈妈对着镜头抽泣。
哭成这样,我以为出啥事儿了,结果听下来是这样的:
早上她帮孩子找校服,在衣柜里发现了一个兔子玩偶,这是她和女儿一起准备的教师节礼物。
但教师节早过去了,礼物还在家,妈妈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把礼物“昧”下了。
她火蹭一下就起来了,立马冲进房间,把睡觉的孩子薅起来,不由分说地骂了一顿,又打了一顿,还教育孩子说:
“你想要我可以给你买,但你不能偷偷把给老师的礼物留下。”
然后越说越委屈:“我班都不上了,天天陪你上学放学,你就这么回报我?”
孩子刚醒,人都是懵的,过了好半天才想起来解释:“我送了,老师没要。”
这下妈妈更气了,“那你为什么不早跟我说?非让我这么生气?”
听到这儿,你是不是也想问:那你当时怎么不给孩子一个开口的机会呢?
后来这位妈妈半信半疑地去问了老师,确认孩子确实没说谎。但她转头又跟老师诉苦,说礼物虽不值钱,却是一份心意。还希望老师能安慰一下那个“带着泪、带着伤”来上学的孩子。
评论区里,大多数人都和我朋友一样,觉得这位妈妈太情绪化、太吓人。还有人直接建议她:“赶紧找个班上吧。”
说实话,这件事里,老师按规定办事,孩子也没做错什么,却平白挨了顿打骂。
有网友分析:孩子之所以被退礼后不敢说,很可能就是因为妈妈平时“易燃易爆炸”。
但同为父母,我又不忍心过分指责她。
为什么她一看到礼物没送出去,就认定是孩子撒谎?
那句“我班都不上了,天天陪你上学放学,你就这么回报我?”——其实暴露了所有问题的根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敌意归因偏差。”
意思是,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焦虑或自我价值感低的状态下,遇到模糊或不确定的情况时,会本能地把对方的行为解读为“故意伤害我”,“跟我作对”。
拿这件事来说,教师节礼物还在,正常父母想的是:
是不是老师没收?是不是孩子忘了?是不是有什么突发情况?
但这位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你偷藏礼物,你撒谎学坏,你辜负我。
更可怕的,是“孩子撒谎”这个认知偏差,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触发她的灾难化思维:
礼物还在→ 孩子撒谎 → 孩子学坏了 → 我的教育彻底失败 → 我这些年牺牲白费了。瞬间的委屈感和恐惧感,会让她把这件事看得非常严重。
不管是敌意归因,还是灾难化思维,根源都在于:她把自己的全部价值,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这份过于沉重的爱,不仅压得孩子喘不过气,也让她自己活得像一根绷得太紧的弦。
这位妈妈的视频,让我想起知乎网友分享的一个故事。
表姐多年丧偶,一个人把儿子养大。
她的教育方式,是很典型的“胡萝卜加大棒”。
学习上严格要求,各种催促、施压;孩子要是反抗,她就哭诉自己这些年多不容易,为孩子付出了多少。
这套组合拳,在小学、初中确实管用,孩子成绩一直挺好。
但到了高中,一切都变了。
孩子开始跟她吵架,开始“非暴力不合作”,每天不做作业,成绩也一落千丈,勉强能上个专科。
表姐骂也骂过,哭也哭过,最后病急乱投医,找了位大师“算命”。
大师的说法很玄乎,说孩子是“被冤魂缠身,心智不开”,需要念经超度。
然后给了表姐一本《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让她每天念一遍。
神奇的是,自打表姐开始念经,孩子的成绩真的开始提升,半学期进步了60名。
难不成真的是“佛法无边”?
其实是因为这本经书全文小两万字,念一遍下来起码得3小时。
以前儿子放学,表姐要“见缝插针”地教育、督促、诉苦。
现在呢,表姐做完家务,就得赶紧开始她的“功课”,念完后已经口干舌燥、精疲力尽,再也没力气去盯着孩子了。
孩子没人念叨了,压力小了,反而能静下心来自主学习,成绩自然就上来了。
你看这两个妈妈,虽然经历不同,但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样:
过分操心孩子,反而容易事与愿违。
因为父母那种满到溢出来的爱,对孩子是一种干扰。
这种爱会打乱孩子的节奏,让孩子质疑自己的能力,摧毁TA的自信。
而孩子为了争夺自主权,也可能故意和你唱反调,或者直接摆烂。
还有一个现实的结果是:那些操碎了心的父母,亲子关系往往并不好。
就像老话说的:上赶着不是买卖。牺牲太多的父母,只会被当成理所当然。
毕竟,我们自己都不爱自己,孩子又怎么会发自内心爱你呢?
今年有句很火的话叫,女到中年,要学会散养孩子,富养自己。
散养孩子,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抓大放小,给孩子留足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富养自己,不是鼓励奢靡消费,放纵欲望,而是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当我们自己的能量足够高,有时候不用做什么,孩子的三观、为人处世,也会慢慢浸润出来。
想起前几天,我刷到一个班主任的视频,他说自己当了13年的班主任,观察出一个规律:学霸家庭,往往父母“双忙”。
简单来说,就是学霸的父母,两个人都是事业强人,平时比较忙。
他分析说,这类父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除了能提供不错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无形中具备了三种思维模式,孩子也能从中收益。
第一,沟通能力强,不会制造焦虑。
因为忙,他们不会啰嗦,也不会扯东扯西,直奔解决问题本身。
这种简单高效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的思路更清晰,同时也不容易陷入情绪内耗。
第二,擅长解决问题,能抓住核心,分清主次。
同理,他们不会纠结细枝末节,也不会为没发生的事儿焦虑,而是集中精力去分析本质,帮孩子一眼看到关键所在。
第三,擅长在运动中解决问题。
很多人遇到难题容易卡住,因为他们要么焦虑停滞不前,要么总想等“万事俱备”再开始。
但事业型的父母,习惯一边推进,一边复盘,一边调整。
这种动态思维让他们在育儿中,也能保持灵活和韧性,不会因孩子一时的偏差而方寸大乱。
最后这位班主任还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
你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功,就不要让自己“太闲“。
你没有工作,也要去看书健身,尽量把自己充实起来,不然容易呈现出一种萎靡、没有精气神的负面状态。
说到底,育儿先育己。
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说了什么话,重要一百倍。
当我们保持成长,内心丰盈,内核稳定,那我们呈现的状态,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与大家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