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工网)
近日,中铁六局交通分公司承建的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公装工程全部验收通过。自项目施工以来,面对四座车站结构复杂、艺术装修要求高、多专业交叉作业干扰大、特殊材料加工周期长等多重挑战,项目部用智慧匠心化解难题,不仅圆满完成了所有施工任务,更是将四座车站打造成展示成都人文特色的“地下艺术长廊”。
成都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9.07公里,设21座地下车站。其中,中铁六局交通分公司承建的四座车站公共区域装修工程,总建筑面积达38370平方米。新南门站不仅以12531平方米成为四站中规模最大站点,更是地下四层换乘站,存在8个高楼层楼梯洞口及大量不规则区域,结构复杂且施工体量大。新南门站、九眼桥站、三官堂站均为全线重点艺术站,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融入“诗意天府・人文成都”文化主题,施工难度远超常规站点。
面对艺术站复杂的造型要求,项目部成立专项技术攻关小组,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精确测绘,通过BIM技术建立装饰构件与主体结构的精准对接模型,确保近万块异形装饰板材实现“毫米级”安装精度。此外,项目部积极引入BIM技术构建四站1:1装修模型,对新南门站3D打印铝板、九眼桥站多曲率弧形方通等复杂构件进行预拼装模拟,提前规避尺寸偏差问题;编制《公共区装修工艺标准化口袋书》,明确石材铺贴、铝板安装等关键工序的质量标准与操作流程,同步在各站设立样板段,统一施工工艺与验收标准,以科技之力为高标准建造注入强大动能。
在重点艺术站施工中,项目部秉持“一站一景、站站有故事”的理念,将成都深厚的人文底蕴融入车站空间的每一个细节。新南门站“繁星叠影”主题装修,不仅采用UV渐变工艺在铝板上还原“锦江灯影”意境,更创新研发了“多层叠影”安装工法,实现了光影层次随视角变化而流转的视觉效果。施工过程中,团队先后进行了20余次灯光试验,调整了超过300个灯具点位,最终呈现出与设计高度契合的星空璀璨效果。
三官堂站“竞渡争流”主题的施工更是展现了项目团队的工匠精神。为了生动还原古蜀龙舟竞渡场景,项目部采用了“渐变色喷涂+异形拼接”工艺。通过研发银霜渐变铝板的精准调色方案,实现了从浅灰到银白的自然过渡;船桨造型方通则采用3D放样技术,确保每根方通的弯曲弧度完全一致;鱼鳞灯具的创新安装更是精益求精,通过“定位模具+微调装置”实现了近万片鱼鳞灯具的精准排布,在灯光亮起的瞬间,整个站厅仿佛化作波光粼粼的江面,龙舟竞渡的场面栩栩如生。
经过项目团队的精心打造,四座车站不仅满足了地铁运营的功能需求,更成为展示成都人文特色的“地下艺术长廊”。(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陈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