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年的病房里,病重的李克农望着前来探望的周总理,强忍病痛说出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一句关乎国家安全的举荐:“孔原是最佳后继人选。” 这句推荐的背后,藏着一位革命前辈对战友的深刻信任,更藏着孔原数十年如一日在不同岗位上,用实力书写的 “革命多面手” 传奇。
![]()
从工人运动到隐蔽战线,他在刀尖上筑牢安全屏障
出生于江西萍乡普通家庭的孔原,早年因战乱尝尽生活艰辛,18 岁入党后,便将自己的命运与革命紧紧绑定。最初投身工人运动时,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在江西总工会崭露头角,还参与了南昌起义,在枪林弹雨中淬炼出坚定的意志。
1929 年赴苏联留学的经历,让孔原开阔了视野;回国后,24 岁的他便挑起中央北方局书记的重担,却很快遭遇上海地下党组织的 “灭顶危机”—— 向忠发等人叛变,中央机关遭重创。危急时刻,担任中央秘书长的孔原临危受命,冒着被特务抓捕的风险,在上海的弄堂里秘密重建地下联络线。他乔装打扮,与同志单线联系,硬生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稳住局面,为党组织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抗战全面爆发后,孔原的才华在隐蔽战线彻底释放。担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时,他凭借长期敌后工作的经验,建立起严密的情报防护网,严防情报外泄、打击敌特渗透,工作成效得到周总理的高度认可。后来调任南方局组织部长,他更是成为周总理的得力助手,一边协助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一边深耕统战工作。皖南事变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他提出 “长期潜伏” 策略,为潜伏同志制定工作方法、开展思想动员,还助力周总理总结出隐蔽战线 “十六字方针”,让党组织在国统区与日战区的情报工作逆势突破,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
临危受命管海关,他从零开始整治海上乱象
新中国成立后,孔原的人生迎来一次意外转折 —— 周总理找他谈话,希望他接手海关总署的工作。这让毫无海关经验的孔原既惊讶又忐忑,但总理的信任让他选择迎难而上。
到任后,孔原没有丝毫懈怠,从海关法规、业务流程学起,白天泡在办公室研究资料,晚上邀请老海关人员座谈,快速摸清行业底数。他深知海关是国家经济的 “门户”,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队伍,提拔有能力、品行正的干部,淘汰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员,迅速扭转了海关系统的涣散风气。
当时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孔原亲自带队调研,制定出 “堵源头、查中转、抓重点” 的打击策略,组织力量加强沿海巡逻,严查走私船只。在他的推动下,海关总署不仅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走私防控网络,还与其他部门联动协作,短短几年就彻底遏制了海上走私乱象,让新中国的海关真正成为守护国家经济安全的 “铁门”。
回归安全战线显身手,他用敏锐守护中央安全
李克农的举荐,让孔原重新回到熟悉的安全领域,接替担任中央调查部部长。事实证明,李克农的眼光精准 —— 孔原在这个岗位上,再次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
1962 年人民大会堂竣工仪式上,孔原与中央领导一同坐在主席台。仪式进行中,他敏锐地注意到人群里有一个人举止异常:既不专注仪式,又频繁扫视主席台,神色紧张。凭借多年隐蔽战线的直觉,孔原立即示意工作人员将此人控制。随后的搜查证实了他的判断 —— 从那人身上搜出了一把上膛的手枪,一场可能危及中央领导安全的危机被成功化解。这次事件,让所有人都对孔原的敏锐与果断钦佩不已。
此后多年,孔原始终坚守在安全工作一线,在防范敌特渗透、保护中央安全等方面交出了优异答卷。1988 年,为表彰他一生的革命贡献,国家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成为少数没有军衔却获此殊荣的干部之一。
从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到隐蔽战线的守护者,从海关系统的改革者到国家安全的捍卫者,孔原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却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到了尽职尽责。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革命者从不怕角色转变,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心怀忠诚、勇于担当,就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 “可靠之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