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八大家”的璀璨星空中,苏洵如同一条蛰伏已久的潜龙,在沉潜中积蓄力量,在觉醒后一飞冲天。他的人生轨迹与其余七人截然不同——没有年少成名的荣耀,没有科举及第的风光,却在二十七岁的“高龄”毅然转身,用一场焚稿的烈焰告别过去,以布衣之身成就“一门三学士”的千古佳话。这是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一场迟来却更加绚烂的生命绽放。
![]()
苏洵像
一、焚稿明志:二十七岁的觉醒与新生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眉山苏家的宅院里正上演着戏剧性的一幕。二十七岁的苏洵将数百篇旧稿投入熊熊烈火,跳动的火苗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这个被后世传颂的“焚稿”举动,不仅是对过去轻浮文风的告别,更是一个灵魂的觉醒仪式。
曾经的苏洵,“少年喜游侠,谈兵好纵横”。他在《忆山送人》中自述:“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十八岁首次参加科举失利后,他依然漫游四方,过着任侠使气的生活。直到二十七岁这年,看着发妻程氏操持家务、两个稚子蹒跚学步,他突然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焚稿之后,苏洵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闭关苦读。他取《论语》《孟子》、韩愈文集,“兀然端坐,终日以读”。这并非寻常的诵读,而是带着问题意识的深度研习。他后来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回忆这段时光:“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
这种近乎苦修式的治学,塑造了他独特的文风。当他再次提笔时,笔下流淌的不再是华丽辞藻,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这场迟来的觉醒,恰如他后来在《权书》中所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份定力,正是他在漫长苦读中修炼得来的。
二、京师闯荡:一位父亲的深谋远虑
至和元年(1054年),四十六岁的苏洵做出一生中最大胆的决定:带着两个儿子出蜀闯荡京师。这既是一次文学远征,更是一位父亲的深谋远虑。
在成都,他首先拜见益州知州张方平。这次会面堪称经典。张方平初读苏洵文章便“目为孙卿子”,将其比作战国大儒荀子。更令人称道的是,当张方平问及科举之事时,苏洵的回答展现出一个成熟文人的自知之明:“洵以非才,固不敢试。然二子学日益进,可用而无试,请以待其可试而后试之。”
这番话背后,是苏洵对科举制度的清醒认识,更是对两个儿子才华的充分自信。他深知自己的文风不合时宜,却坚信苏轼、苏辙必能脱颖而出。这种精准的自我定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在张方平的推荐下,苏洵携子北上汴京,拜见文坛领袖欧阳修。这次会面改变了苏氏父子的命运。欧阳修读罢《几策》《权书》等文,惊叹:“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仁宗皇帝上《荐布衣苏洵状》,称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
欧阳修的推崇让苏洵一夜成名:“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中,苏轼、苏辙同榜及第,创造了“一门双进士”的佳话。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苏洵这位“总设计师”的精心谋划。
三、文章经世: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
苏洵的文章之所以能打动欧阳修,在于其独特的“功利主义”文风。他的《权书》《衡论》《六国论》等,都是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在《权书·心术》开篇,他提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种对心理素质的重视,超越了单纯的战术讨论,直指为将者的内在修养。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力。在《六国论》中,他提出那个著名论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观点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当时北宋对辽、夏政策的警醒。他尖锐地指出:“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在《衡论·远虑》中,他提出治国需要“深结天下之心”,这需要君主有“宏毅之资”。他直言:“天下之主,宜得宏毅之臣,然后能成天下之务。”这些见解,都体现了他“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的独立思考精神。
四、教子智慧:培育天才的秘诀
苏洵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他培养出了苏轼、苏辙这样杰出的儿子。他的教育方法,至今仍值得深思。
他善于因材施教。在《名二子说》中,他解释为儿子命名的深意:轼(车前横木),看似无用却不可或缺,提醒苏轼要懂得外饰;辙(车痕),虽与车之祸福无关,却最安全,暗合苏辙沉稳的性格。这种精准的性格把握,体现了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
![]()
他营造了极佳的学习环境。苏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藏书之富在眉山堪称第一。他不仅让儿子博览群书,更经常带着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在《忆山送人》中记载的“岷山之阳见彭蠡”等经历,都极大地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
最重要的是,他培养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教导苏轼兄弟:“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这种注重实用的文学观,深深影响了两个儿子的文风。后来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回忆父亲教诲时说:“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
五、布衣宗师:不随流俗的士人气节
成名后的苏洵,依然保持着独立不倚的人格。当朝廷想要授予他试策衔时,他以“非其所长”为由拒绝。这种对自己能力的清醒认识,在热衷功名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他的晚年,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辅助两个儿子的仕途上。当苏轼、苏辙在政见上与王安石产生冲突时,他写下了《辨奸论》,其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的论断,虽然后世对其真伪有争议,但确实反映了苏洵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但他以病弱之躯坚持完成,展现了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结语】
苏洵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厚积薄发的传奇。他告诉我们,人生的转机永远不会太晚,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早慧,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认清自己的方向。他的伟大不在于官位高低,而在于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培育两个杰出的儿子,通过自己独具特色的文章,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像一位深谋远虑的棋手,在人生的棋局上,虽然自己未能建功立业,却培养出了改变时代的棋子。这种“曲线救国”的智慧,这种甘为人梯的胸怀,这种大器晚成的坚韧,共同构成了苏洵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八大家之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