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许久的中国男足,终于传出了新动静。据多家媒体爆料,国足有望在11月的国际比赛日重返赛场热身,而更引人关注的是,新帅人选似乎浮出水面——55岁的波兰籍教练切斯瓦夫·米赫涅维奇,成为头号热门。
![]()
中国足球对“维奇”似乎情有独钟。从福拉多到杜伊科维奇,从卡马乔到里皮(虽非“维奇”但同属欧洲拉丁派),再到如今的米赫涅维奇,国足的选帅轨迹始终绕不开欧洲教头,尤其是东欧系。
但米赫涅维奇或许有些不同。球员时代是守门员,退役后深耕波兰联赛,21年执教生涯带过11支球队,最亮眼的履历是2022年率领波兰队闯入世界杯十六强——附加赛击败瑞典,小组赛力压墨西哥逼平阿根廷,仅输给冠军法国。这样的成绩单,对比国足近年屡战屡败的窘境,堪称“降维打击”。
尽管外界呼声高涨,中国足协至今保持沉默。这种沉默耐人寻味——是谈判进入关键阶段的“保密需要”,还是高层对人选仍有分歧?
![]()
从选帅流程看,足协此次确实“按部就班”:专家组面试、筛选重点人选、磋商合同细节……甚至提前联系11月热身赛场地,一切看似有条不紊。但球迷的焦虑不难理解:国足已两期未组织集训,世预赛迫在眉睫,“不怕慢,就怕站”的俗语背后,是对官僚流程吞噬时间的无奈。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双向选择”。米赫涅维奇虽赋闲在家,但并非没有其他选择。国足能开出怎样的薪酬?能否给予足够的执教自主权?这些都可能成为变数。
足协的选帅标准明确将“第一落点”放在欧洲,尤其青睐有国家队经验的教练。这一倾向不难理解:欧洲教练战术体系成熟,擅长短期捏合球队,而米赫涅维奇带领波兰队在世界杯的务实防守反击,正中国足“弱旅求存”的需求。
选帅公告中提到的“第二落点”——高水平联赛俱乐部教练,以及“本土少壮派”选项,几乎被舆论淹没。事实上,本土教练并非没有优势:熟悉球员、无需适应期、成本更低。但每次选帅,他们总是沦为“备选中的备选”。这种循环背后,是中国足球对“捷径”的渴望,以及对体系化建设的逃避。
![]()
米赫涅维奇或许是一位合格的教练,但国足的核心问题从来不在主帅一人身上。从青训断层到联赛动荡,从管理机制到足球文化,每一个环节的漏洞都在抵消名帅的光环。
如果此次选帅最终成行,我们或许该问:足协是希望用“世界杯十六强教头”的光环暂时平息舆论,还是真正愿意给他时间与权力,去完成一场注定艰难的改造?答案,可能比选帅结果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