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媒体根据开源情报平台Planet Labs的卫星影像抛出一则重磅消息:3架攻击 - 11无人机现身解放军在西藏的某军事基地,且距离印度仅90公里。这一消息瞬间在中印军事舆论场掀起波澜,印媒直言“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新问题”,甚至告诫新德里方面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
攻击 - 11作为一款隐身无人战机,在印媒眼中堪称多面手。它不仅攻击属性拉满,能执行对空和对地打击任务,还能搜集情报、实施电子对抗、干扰印军指挥和控制中心的运作,属于典型的“踹门”型装备。印媒之所以如此担忧,是因为攻击 - 11的隐身性能过于强悍。它采用飞翼布局,没有明显的尾翼和突出的部件,弹舱也是内置的,再搭配上机身隐身涂层,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05平方米,比一只大雁还小。凭借如此优异的隐身性能,攻击 - 11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印军的防空网络,深入到印度的腹部作战。而且相比普通的无人机,飞翼式的攻击 - 11具备亚音速巡航能力,航程更长,作战半径更大。
其实,攻击 - 11并非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当初它公开亮相时,央视解说员就明确表示,其主要任务是对敌方的关键目标实施深度穿透打击。如果中印真的爆发冲突,或许攻击 - 11打完溜走了,印军也没能发现。这并非是刻意贬低印军,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军在防空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短板。今年5月的印巴空战就是最好的例证,巴铁装备的全是非隐身战斗机,但印军的地面雷达站和机载雷达都没能及时发现巴军战斗机的动向。连非隐身战斗机都搞不定,更谈何应对隐身战机。
![]()
反隐体系难题重重,印军“矛盾”皆缺
反隐身作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难的点在于体系化。它不是装备一两款反隐身装备就能补齐作战短板的,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从目标探测到目标锁定追踪,再到完成目标猎杀,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漏洞。就像一位优秀的拳击手,眼睛、耳朵、拳头、双腿、大脑,这些部件缺一不可。
想要具备这样的反隐身作战能力,强大的电子技术和相关的雷达研发理论是基础。然而,印度在这些方面却一塌糊涂。凡是武器上用的相关电子设备,基本是“万国造”,要么来自美国,要么来自法国,或者从以色列购买。这种拼凑式的装备模式,使得印度很难形成一套高效、协同的反隐身作战体系。
![]()
既然没有反制隐身战机的“盾”,那拥有隐身战机这样的“矛”,或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劣势。但问题是,印度现在两样都没有。看着中国装备五代机、隐身无人机,印度只能干着急。中国的歼 - 20都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连六代机都亮相了,而印度国防部才在今年5月批准了中型隐身战斗机的研制计划。就印度的研发实力而言,想要用上国产隐身战机,恐怕还得等上很长一段时间。
唯一能让印军短时间内拿到隐身战机的办法,也就只剩“花钱”买现成的。但俄罗斯的隐身战机,印军嫌隐身性能不达标,看不上;美国的隐身战斗机,印军倒是垂涎欲滴,可现在美印关系出了岔子,美国愿不愿给印度卖还是未知数。就算卖,也可能是性能缩水的“猴版”,不一定能满足印军的需求。
![]()
“双剑合璧”显优势,印军应对乏力
反观解放军这边,在中印边境部署了歼 - 20和攻击 - 11,等于是“双剑合璧”。有人隐身战机和无人隐身战机完美搭配,形成了豪华的空战装备配置。歼 - 20作为五代机,具有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特点,能够在空战中占据优势;攻击 - 11则凭借其隐身性能和多样化的作战能力,可以执行一些相对高风险的任务,为歼 - 20分担压力。
而印军手里没啥新的王牌,只能攥着那几张老牌应对。一边在中印边境增派“阵风”和苏 - 30MKI战斗机,一边把从俄罗斯买来的S - 400防空导弹优先部署到这一地区。但“阵风”和苏 - 30MKI战斗机在面对歼 - 20和攻击 - 11时,优势并不明显。S - 400防空导弹虽然性能先进,但在应对隐身战机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装备跟巴基斯坦对战都费劲,更别说对付歼 - 20和攻击 - 11的“黄金组合”了。其中的苦楚和无奈,估计印军自己心里清楚。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